2018福建省高三质量检测地理最精解析

2023-05-10 14:56:27

你好

四月



随着四月到来,高三各地省质检陆陆续续开考。每一次的考试都在检测学习成果,也在考验大家承压能力。福建省质检就在4月1号(周天)结束,我们来看看试卷带来了哪些信息。丽丽和范范也第一时间也带来了独家解析。


看丽丽老师如何“小题大做”,扩展知识点外延。让你们学习更多的选择题做题技巧。



原题

解析

这组题对同学们文言文和历史要求有点高啊~

第1题,“火焚水激”意思是先用火烧热石头,让石头膨胀,然后浇水让石头迅速冷缩,通过制造巨大的温差加速石头崩解和破碎,这与“昼夜温差大”导致的风化作用是一个原理,故而选A。

如果没理解“火焚水激”是为了制造冷热差异的话,是无法和外力作用相贯通的,所以这基本是个文言文解析题。(地理老师表示很无奈啊)当然,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各自是需要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的,也是要理清楚哦,详见《丽丽の地理手写提纲》5-6页。

    丽丽的地理手写提纲:


第2题,限定性条件是在“甲地”修路。图中“甲地”有什么特征呢?

刚好在两条河流之间的空白区。因为水有“往低处汇集”的特色,也就意味着所有的河流(支流)都是流着留着汇集到同一条河流(干流)去,甲两侧的两条河流,东侧的会一路流着汇入渭河;西侧的河流会一路汇入汉水。这也就意味着甲处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两侧低。相信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甲就是两个河谷上游海拔最高的地方嘛。

那这题就是问在高山地区修路要怎么操作了对不对?而山顶附近最佳的修路方案都是:从鞍部绕过去。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见下图),因此符合的只有C。这里没河,所以不能选A;也不是纯粹的上坡路,所以B、D盘山公路上去或者直接从陡坡修栈道过去也不行。

  鞍部和山谷的关系示意图:

第3题,这题考察材料解析+历史知识。材料提到古代的“褒斜道”“始建于殷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的……要道”,可见最终目的是联通关中与蜀地,所以先把A、D排除。而为什么要修这条路呢?主要是联通两地、促进物资和文化交流的需要。从这点上来说,B、C其实都可以。但如果只是为了连接两地,修栈道或者走山路都可以的,所以估计是要加上历史知识了,战争期间,粮草运输非常重要,需要有特定的运粮通道。这才需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题答案选B。但如果你错在C,丽丽觉得,是可以归咎于题目设置问题的。


原题

解析

第二组应该是这次考试中最简单的一组题了。

不过它同时考察了地理定位、气候判定、水资源三个问题,认真说来也没简单到哪儿去。


首先注意材料内容“南非某省”——南半球哦,1月为夏季、7月为冬季。看图2会发现,每年7月之前,蓄水量达最低值,7月之后迅速升到最高值。那就很明显7月,也就是冬季为雨季,雨季之前泄水以腾出库容,蓄水少;雨季水位慢慢上升到最高,随后随着用水慢慢减少。冬季下雨的,只有地中海气候。我们背过地中海气候都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那么第4题,满足这个水库水量变化特征的,自然只有在30°以南的大陆西岸的丁省了,选D。


5题不难,却易错。首先要读懂题干:2014年以来,图2所示蓄水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呢?可以看到,蓄水量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在降低!也就是整个省的河流水位都降低了,甚至连雨季(丰水期)的水位都降低。那就说明,这个锅不能由人类来背哦。如果只是人类用水太多的话,那雨季(丰水期)水库里储水肯定还是很多的,只是枯水期水库水量才会因为被用掉而大幅度下降,所以排除C、D。又因为地中海气候是湿润的,降水量永远大于蒸发量。所以河流水位高低只受控于降水量的变化——这题只能选A。蒸发加强不会对河流或水库水位产生如此剧烈的影响。


原题

解析

这组属于图表材料解析题,在《高考地理满分解密》课中我们有对这类题型的详细介绍。做这种题,一定要抓准关键词句。

这题需要重点注意的就是材料中的“甲”“乙”“丙”代表了我国的三大生态系统。而表格主要研究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于是这是考察各类食物营养常识+中国地理+材料解析的考题。

从第6题选项可知,“甲”“乙”“丙”指代了草地、农田、水域三类系统。那这三类系统产出的食物是什么→哪类食物的产量最大→各类食物的营养集中在哪一部分?我们把这个疑问链推出来,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明确了。

在中国,草地供牲畜食用,产出肉制品和奶制品,脂肪含量一定很可观;农田主要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大豆、芝麻、花生等经济作物,(因为五谷是中国的主粮)食物产量应该是最大的;水域主要生产鱼虾等水产品,众所周知,这都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把这些对应清楚,就会很快得出结论:甲是农田(产量大);乙是草地(脂肪占比高);丙是水域(蛋白质占比高),选C。


第7题要注意题设:进口食物的前提是“我国各类食物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总量大”,也就是说,我们农产能满足营养需求的,原因肯定与需求量无关,排除C、D。而从饮食习惯来说,中国就是喜食稻米等谷类,但表格显示进口食物的蛋白质和脂肪偏多,所以与习惯也无关。唯一的可能理由就是为了满足中国“吃货”尝新的需求了,本题选B。


第8题属措施类+材料解析题,注意题设“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保障食物营养供给”,也就是说,我们要选择一个既不破坏土地也能增强营养的措施。A会破坏湿地环境,PASS;B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前提的农产品加工可以盈利,但无益于营养供应(以加大科技投入为前提才可行),PASS;C保护耕地没问题,只提高单产而不是总产量,就与营养无关;D提高技术可以改善牲畜营养价值,油料作物可以保证脂肪(?)供应,这才是符合题设的答案。


原题

解析

这组题居然在考化学!!!

解析之前丽丽还特地百度了酸碱度,确定PH值大于7为偏碱性,小于7为偏酸性,这才敢抹抹汗继续打字。

当然写题之前一定要抓地点、时间、市场等关键词。这是“大棚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所以首先确定这里一定是温度不会太高(需要大棚保持恒温)、并且交通极其便利的地区(便于运输蔬菜)。再看这里的土壤原本(图片中第1年)的PH值大于7,也就是碱性土。放眼第11题选项所提到的4个区域,唯一的可选答案就是位于华北的黄淮海平原了,选C。(注:珠三角和长三角只有河流入海口的滩涂有盐碱地,而那里都是湿地,不是农垦区;只有华北和西北的农垦区本身就盐碱化严重)

 

然后细看两张图。连续耕作12年以来,真正变化大的是0-20cm的土层:连作到第5年时,0-20cm土层有机质和PH值还基本没动;但到第8年时,0-20cm土层有机质明显增多(这是好事,土变肥了),但PH值从7以上降到了7以下,也就是说,它由碱性变成了酸性了。故此,第9题明显选A。

 

继续看,到了第12年时,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有机质都变少;0-20cm的土层PH值继续下降了一丢丢。这也就说明,大棚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第8年时0-20cm的土壤酸化;第12年时0-20cm和20-40cm的土层有机质减少。而第10题中,A的滴灌技术主要用于治理水资源不足问题,与这里的土地退化无关;B掺沙改造都是增加土壤透气度,避免土壤过粘,与本题无关(掺石灰中和酸性土才可以);C增施速效肥治标不治本,只是短期有效,如果实在没有合适选项就可以选它;D及时深耕土壤,可以将底层(20-40cm)的碱性土翻到表层来中和酸性土,的确可以减缓酸化,虽然不能减缓后续的有机质减少,但也算改良土壤了,与问题相关且符合材料要求,所以它才是正确答案。

AND

在这次省质检之前,我们的《高考地理满分解密课》刚更新了一节范范的“材料解析题”和丽丽的“综合题技巧”课,都对陌生材料类问题的“抄材料技巧”有详细阐述,相信听过课的同学都有感触:

篇幅有限,综合题丽丽就不文字解析啦,有需求的同学可以进语音解析课学材料题解法。


综合题

必考题:


怎么抄材料?


活也要活的有套路 | 教你怎样最有效地抄材料


更多信息在满分修炼课程中。


现在下单还有更多优惠哦!

高考冲刺!我放价,你抢分!


选考题:

综合题答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