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不要仅测血糖,还要测糖化血红蛋白!否则后悔就晚了!

2023-05-10 14:56:27

一个让人痛心的经历

患糖尿病多年,并自从确诊后就一直使用胰岛素、每天早上坚持检测血糖的人,竟然认为只要早上空腹血糖不高,自己的血糖水平就控制好了!他还是一位光荣退休的人民教师!如果不是我亲身经历,真的让人难以相信★

他就是住在我父母家对门的一位邻居,今年63岁,退休前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物理高级教师。退休前被确诊2型糖尿病,至今已有8年的病史。春节回父母家过年,在门口偶遇,闲聊中他顺口说起自己虽然患糖尿病多年,但血糖控制得很好,只不过近半年来感觉视力下降。

我听后不由自主地有些担心,这可能是糖尿病眼病所致!我邀请他到家里为他测测糖化血红蛋白时,他还说自己的血糖不高,有时还出现低血糖呢。当时是上午11点10分左右,我用博唐平先测了血糖,结果为9.1mmol/L,因为不知道他在早餐后是否又吃了东西,所以感觉血糖还算正常。

我用同一滴指血又为他测了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为8.8%!我为他解释了糖化血红蛋白代表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后,他告诉我,他8年来一直在用胰岛素,药物、剂量和注射方法从来未变过,他还坚持每天早上6点30检测血糖,结果一直保持在4~7mmol/L之间!

我叮嘱他尽快去医院调整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否则,不仅浪费了药物,白花了钱,还导致了慢性并发症让自己痛苦。作为一名高级教师,竟然不了解糖化血红蛋白,不知道糖化血红蛋白才是评判血糖水平控制达标的金标准!


血糖的由来


1.食物提供,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2.储存在肝脏中的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释放到血中,是维持空腹血糖的关键。

3.身体里新合成的糖,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来。



血糖的作用


1.为身体提供能量

2.在肝脏或肌肉中被转变成糖原储存起来。

3.转为脂肪、蛋白质或其他的糖。



什么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一般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吃任何食物,饮水除外)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空腹血糖多受肝脏调节,如果出现血糖过低,肝脏就会把储存的肝糖原释放到血液中去,确保血糖稳定。


因此,空腹血糖代表的是人体的基础血糖值,反映的是一夜不进食后通过分解肝中糖原输出、维持血糖的基础状态。影响空腹血糖的主要因素是肝糖原的分解。


肝脏储存的糖原是有限的,为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人还必需从饮食中获取更多的糖类。吃进体内的食物很快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然后吸收入血,形成快速的血糖升高,我们称之为餐后血糖。


由于餐后血糖易受所进食的种类和量的不同及检测时间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我们在检测餐后血糖时,时间要严格控制,即要从第一口食物进到口中开始计时,满2小时后便进行检测。



但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是检测时刻的“点”血糖,反映的是“微观”的血糖水平,犹如“盲人摸象”,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两者均不能代表整体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可代表人体宏观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和葡萄糖结合所生成的产物,反映近期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血中被糖化的血红蛋白分子数量除了与血糖浓度的高低有关外,还与葡萄糖和血红蛋白分子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血糖浓度越高、葡萄糖与血红蛋白分子接触时间越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水平达标的金标准。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餐后血糖浓度高,即时持续时间短,也会产生部分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虽然浓度低,但是只要持续时间长,同样也可以生成一部分糖化血红蛋白。根据国外权威杂志报道,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都有贡献,但是在糖尿病严重程度不同时两者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程度不同,见下表所示。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空腹血糖贡献

餐后血糖贡献

<7.3%

30%

70%

7.3-8.4

50%

50%

8.5-9.2

55%

45%

9.3-10.2

60%

40%

>10.3

70%

3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对于新发糖尿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3%), 70%的糖化血红蛋白分子是由餐后血糖和血红蛋白分子结合生成的。而对于病情严重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0.3%),70%的糖化血红蛋白分子则是由空腹血糖和血红蛋白分子结合生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之间时,空腹和餐后血糖的“贡献”是相同的。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要测



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好处


1.宏观判断病情,避免“盲人摸象”,让患者和医生能及时了解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如果糖化血红蛋白<7.3%,治疗方案可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

2.可用于评估近期糖尿病治疗的效果,如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或未见明显降低,应尽快找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不要延误治疗 。

3.可用于评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风险,及早做好并发症的筛查、预防和治疗措施。

4.如果病情稳定,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可以适当减少血糖的检测次数。

5.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可以及早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和干预,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网上商城

hi,看官!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要分享哦!哦对了,点个赞也行.......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