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有一套!湖州市治水典型案例选编(第十四期)

2023-05-18 23:00:13


治水典型案例选编:生态修复类


案例1:吴兴区《矿山水循环打造生态旅游金字招牌》

妙西地处吴兴区西部山区,属江南丘陵地带,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开发较早,早期由于发展理念滞后,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再加上矿山废水处理工艺落后,节水机制不完善,造成矿山废水中含有的矿坑水、淋滤水直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近年来,随着西塞山旅游的开发,妙西水资源压力日益增大,矿山废水的直排还白白浪费了水资源。为了彻底改变现状,保护生态水环境,为旅游开发提供绿色发展的良好环境,妙西根据“五水共治”及省、市“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坚持矿山开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源头上扼制破坏水资源的现象,发展矿山水循环,打造生态“绿色矿区”,助力妙西生态旅游金子招牌。

主要做法(以湖州通元石料有限公司为例):


一是源头截污。投资1亿元建设4.5公里石料输送带,将原先的车辆运输转换为输送带运输,彻底截断对矿山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投资5000万元建设绿色码头,将石料冲洗产生的废水、涉矿运输船舶产生的污水,统一回收集中处理,防止污水外溢。


二是科技治污。投资1.2亿元添置泥浆分离机、板柜压滤机、螺旋绞沙机、污水沉池、清水回用池等水循环先进环保设备及设施,将石料生产产生的污水、废水集中在矿区内处理,然后在经设备处理后的废水中投入中和剂、碱性药剂,使废水中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与水分离,便于二次循环利用,项目运行后日处理矿区污水可达5000吨以上。


三是环境提升。投资3000万元提升矿区地面环境,将原有矿区道路进行硬化,将原先废弃矿地进行绿化,做到粉尘不扬、绿色不减。四是专管专督。,成立了专门矿治办主管部门,强化监督检查,鼓励环保技术革新,为矿山企业打造“绿色矿山”保驾护航。


矿山水循环的再利用、再开发,一方面杜绝了矿山废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障了绿色发展的大环境;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妙西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水资源危机,大大节省了水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样板。同时“绿色矿山”的打造、水循环机制的建设,又反向促进了妙西西塞山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为旅游带来绿水青山的发展红利,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龙泉坞矿山企业水循环系统建设图 

 污水处理灌和板柜压滤机



妙西生态旅游小屋 

废弃矿山生态利用


治水典型案例选编:生态修复类


案例2:南浔区南浔镇借助科技手段解决城区小微水体治理难题

南浔区南浔镇浔南村池塘119地处南浔区中心城区,紧靠主要道路和农民新村,池塘全长990米,面积约44亩,由于河道水系与外界不通畅,加上沿河部分居民的生活垃圾间歇扔入河道,致使河道水质较差,存在黑臭隐患,对周边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南浔区针对该河道的实际,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在实施水系畅通、淤积清理、护岸修筑、沿河绿化及景观建设的同时,采取重点科技治水方法,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投入资金210万元,对从浔南新村二期至贝尚湾近8000m2水域开展治理。


一是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通过食藻虫吃藻、食腐屑、噬菌使水体变清,促进水下森林、水下草皮,调节食物链,形成水体自净富营养资源化;


二是通过沉水植物优选和改良技术,培育耐寒型、耐污型、耐盐型、耐温型、四季常绿的沉水植物,其根茎叶发达、光合作用强,可产生大量的原生氧,能够高效吸收、转化氮磷等营养盐,并从水体景观角度,配置高低不同、形态各异、色泽有别的水下草坪和水下森林。


三是生物操控技术,通过改善水体内的生态系统:增加食藻虫,减少藻类;增加肉食性鱼,减少杂食性鱼;增加沉水植物,减少挺水植物;使富营养化转变为贫营养化;使藻型浊水态转变为草型清水态。


治理后浔南村池塘119与整治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体清澈见底,水中各类水生植物、动物相映成趣,已成为中心城区一道靓丽风景线。

南浔镇池塘119一景   


 南浔镇池塘119水下森林


治水典型案例选编:长效管理类


案例3:德清县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位一体”运维管理模式

德清县“县、镇(街道)、行政村、农户、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五位一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模式,五个实施主体各司其职,有效巩固了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成果,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维的规范化、专业化、长效化管理目标。


一是县级部门督查考核。建立建设局主管,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的县级农村生活污水长效运维管理体系。从不同层面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工作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


二是镇(街道)具体实施。各镇(街道)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领导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强化资金保障,规范使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资金。加强辖区内的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巡查,掌握日常运行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登记备案,督促行政村及第三方及时进行整改。


三是行政村日常运作。落实专人对污水收集管网系统、检查井、清扫井等相关构筑物进行全面巡视检查;对管网中出现较严重的影响排水系统正常运行的问题,及时上报乡镇和县级有关主管部门。监督新建农户的污水接入,加强对运行维护第三方进行日常监督。


四是农户引导参与。发挥农户受益主体作用,把治污设施的运维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户自觉清理清扫井垃圾和整理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申请办理建房审批手续时,引导农户做到污水设施与新建房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确保厨房废水、洗涤水和粪水等生活污水接入污水管网。


五是第三方终端运维。按半小时服务圈的原则,建立专业运管维护队伍,配置监控室、集中化验室及移动检测运维车辆等设施设备;对分散在各乡镇的农村污水站点采用智能农村污水管理云平台进行远程集中管理,通过智能管理云平台,对保洁质量、设施设备维护运行、。县主管部门对第三方的运营管理进行监督考核,实行运行维护费用与考核结果相挂钩。


德清县农村生活污水  

治理运维中心  

  养护人员现场巡查养护



治水典型案例选编:其他类


案例4:长兴县浙江三志纺织创新模式深挖节水内生潜力

  浙江三志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功能性环保家纺面料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曾获“浙江省绿色企业”称号。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健全组织管理、深挖节水潜力、加大技改力度等有效措施全力打造节水型企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健全机制,夯实基础。公司成立了“节水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部门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各车间班组为具体实施者。建立了公司节水工作小组,每个班组设立节水员,形成了三级节水管理网格。制定公司节水制度,开展年度用水指标分解,建立年终节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比制度。


二是加大投入,深挖潜力。自建工业废水中水回用循环系统,投资1500多万元购置组合式净水设备、自动变频供水装置、吸附沉淀装置等设备37台套,主要处理雨水、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为1800吨/日。该项目实施后,公司严格做到织造废水100%回用,实现污水零排放,循环使用率达到98.5%。通过循环系统的使用,在带动行业转型升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三是改进工艺、降低水耗。公司紧紧围绕节能降耗目标,积极探索资源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购置双经双轴电子多臂织机等先进设备300台(套),并引进相关配套设备。通过设备的提升改造,有效提高自动化程度,从而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公司积极推进1200万米高密色织家纺面料技术改造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织造过程全部采用原液着色丝,无需通过染色整理即可制成各色窗帘,减少了后期整理染色环节对新鲜水的使用。


浙江三志纺织有限公司通过终端落实、加大污水处理循环回用设备资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等多种措施,有效落实企业节水管理制度。目前,企业每天只需添加13%的补充水,就可满足生产用水的需求,全年可减少工业用水40.32万吨,减少成本支出113.85万元,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中水回用车间


双经双轴电子多臂织机


治水典型案例选编:长效管理类


案例5:安吉县公益林建设造就“绿水青山”

  1999年,安吉县全面启动公益林建设,2001年开始实施资金补偿,公益林建设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保护之路。截至目前,全县完成省级以上公益林63.2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26.3万亩,省级公益林36.9万亩。


一个机制统领全局。安吉县成立公益林建设领导小组,国土、规划、建设等多部门参与其中,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责任逐级落实,督查及时跟进,年终考核专项评价。同时,为确保该项工作的专职化,2015年经县编委同意撤销原安吉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设立安吉县生态公益林保护中心,,核定事业编制5名,经费财政供给,重新调整了公益林保护中心的主要职责,并下设两个生态公益林保护站即县灵峰寺生态公益林保护站和县龙山生态公益林保护站。


十七支队伍巡查护航。从充实队伍、明晰职责、深化网格入手,制定《安吉县公益林护林员管理办法》,并在15乡镇(街道)2个国有林场1个保护区成立十七支专业护林队伍,在有公益林分布的116个行政村成立村级护林队,确保每一片山都有人管,真正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现有60名专职护林员、387名兼职护林员,肩负全县63.2万亩重点公益林的管护任务。

百次宣传增强意识。每年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宣传公益林保护工作,以上门培训、专题讲座、送法进林等形式加大宣传,提升林农自觉保护意识。近两年累计在各乡镇(街道)、行政村实地进行各类宣传活动300次,全县共设立永久性公示牌,大型宣传牌等235块;组织开展护林员管理知识、公益林保护相关知识、法律法规解读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人员2500余人。


千万资金补偿保障。我县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补助,并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大部分资金作为公益林的补偿发放给农户,“以补代奖”模式提升林户的积极性。2001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1.4亿元,涉及15个乡镇(街道)、两个国有林场、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934个村集体组织,农户1.69万户,惠及林农15.2万人。


受益群众阳光监督。我县为确保公益林补偿资金使用的公平、公正、公开,建立公益林阳光监督制度,根据各个层面的职责,实行县、乡镇、村三级公示,确保公益林补偿资金接受群众监督。公益林效益补偿给林农带来了实打实的实惠,激发了林农看山护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对护美“绿水青山”作用巨大。


峰峦叠翠


国外松母树林


深山里的野杜鹃


来源:湖州五水共治

编辑:唐琪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