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 考前必备6大地理复习线索

2023-05-10 14:56:27

大自然工作坊
自然即社会!


线索1  地球运动

1.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特征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23564

太阳日24

恒星年3656910秒回归年36554846

速度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变小,南北两极点处为零。赤道的自转线速度为1670千米/小时;南北纬60°处的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等,约为15°/小时


    2.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

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

(2)时区与区时

时区划分和确定: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东时区无论时区数大小,都比西时区早。已知某地经度,确定该地所处时区的方法:已知经度÷15°,若余数小于7.5°,所得商即为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所得商加1后即为时区数。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东经7.5°西经7.5°为零时区,东经172.5°西经172.5°为东西十二区)

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即可;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即可。

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如西三区中央经线为15°×3=45°W

区时计算:已知某地地方时,求该地区时,即求该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可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求出;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的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区时差,符合东加西减原则。两地区时差=两地时区差。

3.日期分界线与日期的变更

地球上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一条是0时经线。

(1)自然界线(不断变化),0时经线,由于地球不停自转,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不停地自东向西交替,大约每小时西移15个经度。自西向东越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越过0时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2)人为界线(固定不变)。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3)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180°经线地方时为0(24),全球处于同一天;0时经线为东经度时,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少于一半;0时经线为西经度时,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多于一半。

4.晨昏线的特点及应用

(1)特点: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始终平分赤道,并将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和极昼圈(极夜圈)的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晨昏线和极昼圈的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24(0),晨昏线和极夜圈的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晨昏线()在春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与极圈相切;晨昏线以15°/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应用

确定地方时: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00,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18:00

确定日期和季节: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可判定这一天为321日或923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说明日期是622日前后,节气是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说明日期是1222日前后,节气是冬至日。

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一般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

确定日出、日落时间: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5.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地方时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因此,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夜长=(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及其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子午线时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两点指观测点、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在同一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属南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到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线索2  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过程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注意区分几个重要概念:太阳辐射(短波)、削弱作用、地面辐射(长波)、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受热过程如下图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东南亚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雨季时受因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3.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类型及天气特征

 (2)气旋、反气旋系统


气旋(低压系统)

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


垂直

气流

与天

气流

形成

中心气流上升

中心气流下沉


天气

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我国天气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点

5.全球气候变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后果及表现

成因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

海水升温,海水热膨胀;极地增温,冰川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

农业变化

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增产

温度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水资源供需不稳定与供需矛盾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蒸发加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


径流减少

蒸发增强

     

    (2)抑制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

线索3  水体环境与陆地环境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有利影响: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同时也增加下渗量和地下径流;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城市化进程中透水砖的使用,雨季对地下水进行回灌,可以增加下渗量和地下径流量。

(2)不利影响:填塘塞河、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乱砍滥伐森林、开垦草原等破坏植被的行为减少下渗和地下径流,在一定程度上使降水减少;城市化进程中地面硬化、渠道衬砌会减少下渗量,加大地表径流,减小地下径流,诱发城市内涝;地下铁路的修建,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过度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和盐渍化威胁。

2.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影响

(1)洋流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类型

影响

实例

气候

热量

平衡

在高低纬之间进行热量输送与交换,对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低纬度海区的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大陆

沿岸

气候

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给流经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

日本暖流给日本南部带来温和多雨的天气

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给经过地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秘鲁、澳大利亚西海岸等荒漠环境的形成和沿岸寒流有很大的关系

海洋

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常形成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等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面,常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

污染

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近海石油污染

海洋

航运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寒暖流相遇时会形成海雾;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拉布拉多寒流常携带冰山,其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3.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步骤

4.地质构造的判断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新

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5.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6.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线索4  人口与城市

1.人口增长模式

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点

高高低

高低高

低低低

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现代型

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传统型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等


    2.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

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粮食供给不足;教育、就业问题突出;人们生活贫困;人口素质偏低;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3.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其他因素

政策、社会变革、和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但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会改变地区的劳动力组成、产业构成等社会经济环境,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具体从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如下: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的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和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迁出地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出可以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缺失,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集聚成片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因环保、地租、交通等因素,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邻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区位选择的原因

最大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较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


    5.城市化进程的时空差异

(1)时间差异

(2)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发达国家具有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具有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的特点。


   

    线索5  生产活动与布局

1.区位因素

(1)农业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概念说明

举例

主要

区位

因素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主导

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地势低洼的地形,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续表


概念说明

举例

限制

性因

农业生产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水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当这个制约因素得到满足时,该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如河西走廊由于拥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因有黄河水灌溉,能够进行粮棉生产,水源就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2)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工业区位类型

主要工业部门

特点

布局原则

原料导向型

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炼油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接近市场

动力导向型

有色冶金,如炼铝厂、钢铁厂

需消耗大量电能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廉价劳动

力导向型

纺织、普通服装制造、电子装配、制伞、制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激光、核电、高分子合成、高档服装

对技术条件要求高

接近高等院校和科技发达地区


(3)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区位因素

    目前,经济因素明显已成为交通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始终是保障因素。虽然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步减弱但仍是基础因素。

2.工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类型

特点

分布

区位优势

季风水田农业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当地居民喜食稻米

商品谷物农业

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面向市场生产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以家庭经营为主;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国营农场为主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2)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乳畜业


区位条件

特点

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潘帕斯草原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西欧乳畜业

气候温凉、潮湿,利于牧草生长;地形平坦,利于牧草和饲料种植;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


    3.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

(1)工业集聚的优势: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的类型及优点

类型

原因

优点

被动型分散

老工业区用地、用水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迫使部分企业迁出

缓解老工业区用地、用水紧张状况,减少环境污染

主动型分散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厂之间的分散

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不同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区、跨国的企业


    线索6  区域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及防治

(1)荒漠化

原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

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耕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数量的无节制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措施

绿洲外围

封沙育林

绿洲前沿地带

营造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绿洲内部

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工程措施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设置沙障,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开发太阳能和风能等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水土流失: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其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危害

影响

自然

因素

(

本条

)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使河道淤塞,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工程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稳定;生物措施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是指应用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育、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地形

与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因素)

水土流失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过度樵采、毁林开荒、开挖露天煤矿等


    2.区域资源开发的地理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势地理条件(以山西省为例)

注意: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明显,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山西煤炭外运量大,但受比较封闭的地理位置的影响,煤炭外运能力不足;二是水资源短缺制约了能源基地的建设。

(2)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

流域的开发建设一般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具体内容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情况下,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主要开发其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主要开发其内河航运价值。

综合治理的措施和目的如下表: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3.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与发展条件

农业活动

商品粮生产

畜牧业生产

林业生产

地形区

平原地区

西部高原区

山地、丘陵地区

自然条件

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宜牧面积广;降水较多,草类茂盛;牲畜优质

宜林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一些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使本区农业经营的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

主要问题

热量不足

过度放牧

采育失调、皆伐为主

解决措施

改良品种和技术

退耕还林、还草

营林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

1990年以后

劣势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

优势

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工业实力大增;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4.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

(1)西气东输: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所以实施了西气东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表现

具体内容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如台商大举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大陆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了区域  地理环境

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还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接受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评估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会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造成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轻就业压力





- THE END -


大自然工作坊

大自然工作坊,主张自然即社会,在自然中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自然力,提倡在户外自然地理教育中,通过主动设问观察法,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意识,培养生态良知,致力于成为面向全国青少年户外地理教育第一品牌。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平台:

DAZIRANGONGZUOFANG

合作请联系:

andoer521(陈老师的微信号)

或dzrgzf@126.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