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补充蛋白质更有效?

2023-05-10 14:56:27

一、每天要吃多少蛋白质?

按照2016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营养学家推荐,成人每天需要1g/kg体重的蛋白质才能满足身体需求,对于运动健身人群来说,因为蛋白质需求更大,需要1.5-1.8g/kg体重去摄入。

研究显示,当每日摄入量超过1.8g/kg体重以后,对肌肉增长的提升效果并没有变得更高,所以并不建议健身人群更大量地摄入蛋白质。


目前我们年轻一代由于知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性食品吃的比较多,一般来说蛋白质是能满足需求的。

但在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下,往往是碳水、脂肪超标,而蛋白质不足,所以如果日常摄入鱼肉蛋奶的频次不高,例如偏素食的女生、挑食的孩子、对饮食没那么讲究的老人,就很有必要注意增加每日的蛋白质供给。


除了免疫力低下,消瘦等明显的蛋白质缺乏症状外,如果出现食欲低,头发生长慢,断裂脱落,指甲变软,易断裂等现象,这些也都是蛋白质不足的信号,需要及时调整膳食结构。

您可以通过食物营养成份表,查出日常食物的蛋白质含量,再乘以摄入的食物数量,即可计算出每日的蛋白质摄入情况。


二、蛋白质互补

说到补充蛋白质,就不得不提蛋白质的生物价,人体能高效吸收利用的各种氨基酸有个黄金比例,它主要由必须氨基酸的数量、比例、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共同决定。

除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之外,蛋白质的比例也是影响生物价的关键因素。

人体需要18种氨基酸,对于成人来说,其中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这8种氨基酸是不能由体内合成而又必需的,而各种食物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因为在小肠中消化吸收氨基酸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如果食物中某种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多,某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低,就会导致多的氨基酸挤占了低的消化吸收份额。

我们常常说来源自动物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质,就是因为其必需氨基酸搭配比较合理,与人体能够吸收利用的氨基酸搭配比较接近,而植物蛋白质呢,某些必须氨基酸含量高,某些必须氨基酸含量太低,就像木桶效应里面的短板,影响了整体的蛋白质吸收利用效率。


那我们就要完全通过动物食品来补充蛋白质,把植物蛋白从食谱中舍弃吗?

不是的,因为植物性食品当然有动物性食品不能替代的营养价值,我们还可以通过植物性食物之间的互补,来获得更高的蛋白质利用效率。

例如,大米缺乏赖氨酸,大豆蛋白富含赖氨酸、相对色氨酸不足,玉米色氨酸含量丰富.大豆、玉米、大米单独食用时,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分别为57、60、57,但当三者按20%:40%:40%的比例混合食用时,其蛋白质生物价可提高到73%,与猪肉相当。

蛋白质互补要注意三个原则:

  • 食物生物学种属愈远愈好 

  • 搭配种类愈多愈好 

  • 食用时间愈近愈好,最好同时食用


三、补充蛋白质的频率

对于健身人群来说,每天要补充平均每kg体重约1.5-1.8g蛋白质,那么有些人就每日三餐顿顿猛吃高蛋白食物,生怕蛋白质不够。

虽然对身体健康的成人来说,除了对肾脏造成一些代谢压力之外,并不会有其他影响,而肾脏本身的功能和上限是非常强大的,不会因此而受损,但这部分蛋白质其实是浪费掉了的。

不伤身,但伤钱。

因为与碳水化合物、脂肪不同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储存蛋白质,普通人大约每2-4小时可以吸收利用30g蛋白质,多余的蛋白质会被当作废物代谢,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所以我更推荐用一日多餐来实现蛋白质的持续供给。详细说明看这里:

少吃多餐有什么意义?


四、以蛋白粉为主来补充可行吗?

非常不建议,因为蛋白粉的营养价值过于单一,除了蛋白质之外没有其他营养,所以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把蛋白粉当作主要的蛋白质来源,那么它也是一种垃圾食品。

而通过日常食物来补充蛋白质,你还可以获得碳水、脂肪、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等这些对身体有益的其他营养物质,一旦你主要通过蛋白粉来作为补充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势必会忽视正常饮食的搭配和获取。

关于蛋白粉的详细分析看这里:

蛋白粉是长肌肉的神药?


附:常见食物中蛋白质的生物价:

蛋白质

生物价

蛋白质

生物价

蛋白质

生物价

全鸡蛋

94

大 米

57

生黄豆

57

鸡蛋黄

96

小麦

67

熟黄豆

64

鸡蛋白

83

玉米

60

豆腐

65

牛奶

90

小米

57

绿豆

58

83

高粱

56

花生

59

牛肉

76

白菜

76

猪肉

74


欢迎您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需要的朋友看到,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里是健身和营养知识理念的科普者老杨的个人公众号:健身小食堂,扫描二维码关注并置顶,每周都将收到精心编写的原创科普图文推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