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水惠民生”征文选登|书写一条河流的传奇

2023-05-10 14:56:27

书写一条河流的传奇

——陕西渭河综合治理的创新与实践


刘艳芹


一条河,或长或短,或深或浅,都有自己的风景和方向;一条河,或大或小,或曲或直,都饱含着沿岸百姓浓深的情感。从2011年起,陕西省启动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经过近几年的治理,如今在陕西省多地,渭河已经连年安澜水清,渭河两岸也已成为人们休闲安居的好去处。为了永葆母亲河的生机和活力,2016年陕西又启动建设渭河生态区,规划用5年时间,沿渭河建设一条全长512公里、宽约1-6公里的绿色生态景观带,探索渭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风景和方向,使渭河真正成为一条造福三秦百姓的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和致富河,再续“十二五”渭河综合治理创造的传奇!


命脉渭河——大(同)西(安)郑(州)西(安)高铁在渭河并行跨越渭河,如今的渭河流域已经成为“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区域

创新理念 让绿色渭河源远流长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她横穿坦荡如砥的关中平原,流经陕西省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五市区,孕育形成了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哺育了千百万三秦人民,奠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因过度取水加上沿岸城市无序排污,使得渭河水量减少、污染严重。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累计投资215亿元实施了渭河全线整治工程,建成堤防工程630公里,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等15万亩。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前期治理目标。


“大雨大涝、小雨小涝、十年九涝。”这是流传在渭南华阴市和华州区一带的顺口溜。两地中间有一处东西28公里南北8公里的夹槽地带,也就是常说的二华夹槽,此处由于地理特殊,泄洪不畅,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2015年开始,渭河治理工程拉开序幕,罗敷、长涧、柳叶三个分洪区相继建成,二华南山支流应急蓄滞洪工程和防倒灌工程随后建成运行,一系列的治理让渭河二华段干支流分治,可实现“常遇洪水不成灾、设防洪水不决堤,超标准洪水有对策”的治理目标。


华阴市水务局总工程师丁胜利说:“通过分洪区,抬高南山支流的防洪标准,把洪水引到分洪区,南山支流来了超过标准的洪水以后,我们可以把水引到里面,二一个就是改善了周围的生态环境,通过绿化,打造一个水利风景区,分洪区建了几个景观水面,还可以满足群众的灌溉用水。”


“如今,这渭河的水质很清澈,产的莲菜又长又粗,也很白,一到收获季节,西安、咸阳、宝鸡的客商都来收购。”来到渭河兴平段,莲菜种植户吴朝阳高兴地说。


渭河在兴平全长31.5公里,陕西省全面实施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以来,兴平市对渭河河道和堤顶路进行治理,相继建成十里荷香景观长廊、休闲健身长廊,以及两万多亩的清水莲菜和绿化苗木产业带。在对渭河河滩河道进行整治的同时,咸阳市还对渭河水质进行严格控制,在沿线武功、兴平、秦都、渭城及高新区等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8座,排放标准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莲菜种植户吴朝阳对此感受最深。


渭河绿地


2016年初,,提出柔性治水新理念。陕西开始用新思维审视和谋划渭河,强调治理后的渭河,绿色生态才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围绕“绿色”做文章,让渭河变成关中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削减雾霾的“绿肺”。


2016年9月27日,《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正式出台。根据规划,陕西省将用5年时间投资189亿元,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扩展200至1500米,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


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新的生态区规划布局“一河、两堤、两带、六区”,实施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湿地建设、水量保障、生物保护、河湖连通、开发利用,构建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渭河与其他主要水系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关中柔性水系。


渭河生态区建设任务的重点是10大生态保护工程、5大开发利用项目和3项管理工程。即完成河滩地整治35处,治理入渭支流31条,建设堤防79公里,退耕还湿建设湿地77处,建设水污染监测断面20处、生态治污湿地80处,修建调蓄水库,打造52处水面景观,恢复和新增陂塘涝池1000处,健全信息化体系等10大生态保护工程。全面启动砂石资源利用、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滨水综合产业、综合集散服务5大开发利用项目。健全完善空间管理、管理体制机制和工程维修养护3项综合管理工程。


宏图已绘就,躬行在当下。作为全省的重点工作任务。陕西高度重视、全力推进。2016年4月11日,省渭河生态区管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和沿渭各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年度目标责任书,夯实了工作责任,确保生态区建设开局之年有序推进。2017年5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渭河河长会议,省委书记、省总河长、渭河省级河长娄勤俭强调,在渭河治理中要全面落实河长制,要在目标上突出综合效益,统筹兼顾防洪、生态、景观等功能,让渭河更好造福群众。要在方法上坚持系统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加强关中水系构建,强化丰枯互济,确保渭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要在理念上体现柔性治水,加快由单一防水向防用结合、由工程治理向注重生态修复、由行业专项管理向法治协同治理转变,努力把渭河建设得更加美好。


红旗飘飘引向前,号角声声催人进,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渭河沿线各地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大干热潮。


“目前,省渭河生态区管理局正式获批设立。渭河水流产权改革列入国家试点,成为全国6个试点省区之一。拟定下发了《渭河生态区控制红线划定工作实施意见》,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作为省上红线划定工作试点市(区),红线划定工作已全部完成。”陕西省水利厅渭河生态管理局局长党德才说。


2016年,渭河生态区建设启动实施了一批渭河生态湿地景观工程,完成滩面治理54375亩,水面景观及河滩自然修复33507亩。今年重点开展了标准化砂场建设,加快滩面整治,加强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计划建成支流入渭口和排污口湿地10处、1.4万亩。日前以保障防洪安全为前提,以拉大城市框架,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渭河咸阳湖二期竣工正式向市民开放,工程全部完工后,城区段将形成16.82公里的生态景观,渭河一河两岸将成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带、全体市民的“都市会客厅”。

多点开花 让清清渭河诗意再现

9月14日上午,记者在高陵区渭河南岸鹿苑大桥至西禹高速桥段滩区施工现场看到,多台大型挖掘设备正在加紧施工。根据规划,该工程上起鹿苑大桥,下至西禹高速桥,河道长度2.6公里,治理滩地面积达到2358亩。“建成后将在滩区内形成2处广场,以打造以水生植物为主的绿色生态区域,届时游人可以在滩区内休闲观光,更近距离与渭河亲近。”项目总监刘云朋告诉记者,经过滩区清障、修建游园主道、滩区绿化等生态恢复项目后,还将建设农业种植区域567.6亩,绿化种植463.4亩。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滩面整治1200亩。


漕运明渠是西安市北城区主要排水渠,承接着护城河、汉城湖等水景观的退水。在漕运明渠入渭口生态修复工程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闸室。项目总监江小玲介绍,这里将原有的12个湖区根据水面高程重新规划为6个湖区,形成水面面积约430亩,通过闸室实现水量控制与调节,在蓄积了足够水面的情况下,漕运明渠的来水将重回渭河怀抱。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改善滩区坑洼杂乱的现状,连通更多的滩区水道,利用水体流动实现水体自净循环,达到逐渐消除恶臭水体的目的。


机器还在轰鸣,尘嚣还在飞扬,但眼前的一切必将见证,下次再来,这里展现的,定会是一条河脱胎换骨的美丽纯洁、高贵优雅。


巍峨秦岭见证沧海桑田,渭水逶迤荡涤岁月尘埃。初秋一个细雨纷飞的下午,来到灞渭桥车游湿地,天空云墨渲染,水鸟翱翔;水中野鸭游弋,清荷绰约;岸畔芦苇轻荡,蒹葭苍翠……那美妙的景致,那诗意的韵味,不由不迷了眼睛,醉了心田。


灞渭桥车游湿地位于西安市灞河入渭口以东的渭河滩区,总面积6600亩。据管理人员介绍,在湿地建设中保留了滩区生态原貌,引灞河水入低洼地带,形成了大小不等的20个湖泊,拥有水面2400亩。湿地野生物种丰富,有各类水生动植物上百种。13公里的双向观光路将湿地景观联通,游客可驾车畅游湿地。


灞渭桥车游湿地具有净化水体、涵养水源、修复漫滩的功能,是渭河生态区建设、西安“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八水绕西安”工程的经典之作。“党德才介绍说。


渭河渭南城区段北大堤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渭河水生态修复建设中,陕西省按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工作方针,始终把质量作为工程建设的生命线来抓。实行严格的工程质量问题处罚机制,在委托质检部门对工程质量检测的基础上,加大对已成工程质量进行“飞检”,对发现的问题一追到底,直至整改到位。在沿渭各县(区)已成堤防、跨支流口桥梁设立质量公示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能够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针对堤防道路以防汛抢险为主,兼顾旅游观光道路的功能定位,积极探索管理维护机制。杨凌示范区设立限速监控设施,由市容部门负责路面维护和绿化养护,将堤顶道路纳入城市道路管理范围。渭南市公安部门设立警务室,与城市管理执法部门每天联合现场巡查执法。西安市设立交通标识标牌、安装摄像头,加强综合管理,并于2016年5月份开放了渭河西安段南岸124公里堤顶道路,这些有益的尝试,保证了工程有人管护、绿化有人养护、维修有人负责。堤顶道路管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为破解渭河生态基流不足的问题,加强了宝鸡峡水库和冯家山水库工程联合调度,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从2016年3月20日起,从宝鸡峡渠首开闸放水,日夜不息,常年不断,保证了渭河干流宝鸡段不少于5立方米每秒的生态流量。


协同发力,让秀美渭河永驻心间

水是自然的流体,但又是文化的载体。流淌在厚重的黄土高原与敦温的关中平原的渭河,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恢弘的秦汉雄风和辉煌的大唐盛世,滋养了早期华夏民族的生活传统,塑造了这方土地上人们的情感、品质和操行。


凝聚着陕西人深情和厚爱的渭河,更凝聚着治水人的艰辛劳作和不懈努力。


8月11日,在斗门水库试验段工地,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头顶烈日,忙碌地为草坪和树木浇水;新修建的道路两旁,铺设排水管道的师傅们干得正欢,不时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滴;湖面上,水治理人员驾驶小汽艇,转着圈儿对水域进行治理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斗门水库原叫昆明池,是公元前120年我国历史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人工湖泊。从湖泊到农田,跨越了周、秦、汉、唐13个朝代近两千年历史,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如今,陕西又旨在把这都市里的水库,打造成城市生态水花园,为高楼林立的城市增添一份水的灵动气息,水的清新韵味。


“在斗门水库建设中,我们将文化遗产保护、特色小镇建设、文化旅游等融为一体,探索了一条“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国内文化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典范。”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巨龙跨桥


而在宝鸡市,自渭河岐山段芦苇生态景观长廊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后,岐山县蔡家坡镇赵家村村民范省利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转转。小桥、流水、凉亭、鸟鸣……炎热酷暑顿时烟消云散。


就是在几年前,这里还是荒草遍野、沙壕遍布的烂河滩,正是得益于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才让范省利有了这样一个休闲夏凉的好去处。


渭河边的晨练者


据了解,自2016年渭河生态区建设以来,宝鸡市启动了“渭河宝鸡百里画廊”项目,实施了以滩区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为重点的一批生态工程,建设了霸渭关中文化国家水利风景区、岐山尚健湖生态运动公园、陈仓区水莲寨生态运动公园等工程项目,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05亿元。


浅秋的夜晚,漫步咸阳湖畔,三十里长河,碧波荡漾,烟波浩淼。不远处,百鸟戏水,鱼跃蛙鸣,嫣然一幅江南水乡景象。


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咸阳渭河生态城区段正由纸上蓝图一步步变成实实在在的美景!


“我最喜欢以五环主题雕塑的奥林匹克广场,这一地标性的体育建筑,无不体现出咸阳更快、更高的现代城市发展理念,作为咸阳人,很骄傲!”在运动达人张亮看来,咸阳湖二期不光景美,可供市民休闲运动的场地更多,更加高大上,一个朝气蓬勃、奋勇争先的咸阳正在完美诠释……


“不尽渭水情悠悠,东出潼关九曲流。”展望未来,渭河生态区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完善长效机制,打造“渭河国家公园”,实现永续利用,在人类成功治理大江大河的历史上书写不朽的传奇。



,由“中外水利”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征稿】

↓↓↓

投稿方式:

1.关注订阅号+回复稿件链接

2.发送到邮箱:2362317779@qq.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