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分子诊断学》图书畅销排名快讯一则

2023-05-10 14:56:27

叶向军、卢兴国主编的《血液病分子诊断学》,自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出版以来多次成为亚马逊内科学大类中“血液及淋巴系疾病”类图书的最畅销商品。昨日再次成为畅销专业类图书排名第一。谢谢各位同仁厚爱!



前言

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几年前编著的《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检验与临床诊断——骨髓检验分册》、《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现代诊断学》、《血液形态学四片联检诊断学图谱》、《现代血液形态学理论与实践》等著作需要再版。鉴于该原因,以新书形式于2013年出版了《白血病诊断学》和《慢性髓系肿瘤诊断学》、2014年出版了《骨髓检查规程与管理》、2015年出版了《贫血诊断学》。《血液病分子诊断学》也是全面、系统更新的著作之一,作为《白血病诊断学》、《慢性髓系肿瘤诊断学》、《骨髓检查规程与管理》和《贫血诊断学》的又一姊妹篇,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也将面世。

血液病是最早和最成熟使用分子学诊断的学科。随着分子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引发了血液学分子知识的大爆炸。从发现和阐述血液病的根本机制,到一些血液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定义、诊断细分的特定类型(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监测微小残留病变、预后预测、指导分层治疗的需求,还有血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理解等等,使血液病学的基础、诊断与治疗以全新的面貌呈现。这些内容既是血液病分子实验室和临床血液学的内容,也是形态学诊断、流式细胞免疫表型诊断、细胞遗传学诊断的共同基础。从诊断学的整合角度出发,形态学、免疫学(流式和组织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都是缺一不可互为基础的学科。在结合临床的前提下,只有依靠这些学科的互补和整合才会相互提升、共同促进诊断学的质量深化并实现紧贴临床与满意临床的理念。有鉴于此,作为各分支学科整合诊断学的需要(包括复合型诊断学人才的培养)和进一步促进临床实践的要求,我们在原来的著作和译著(《血液肿瘤图谱》和《贝塞斯达临床血液学手册》)的基础上,参考新近国内外分子学精要,编写了《血液病分子诊断学》一书。全书分四个部分计23章,第一部分共6章,介绍各种血液病分子诊断技术的方法与应用;第二部分共5章,分别介绍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遗传性红细胞疾病、遗传性白细胞疾病、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和遗传性凝血系统疾病等,诸种遗传性血液病的分子异常与诊断;第三部分为髓系肿瘤和淋系肿瘤分子诊断部分,共3章,分别介绍WHO分类标准(特定类型与非特定类型)中相关基因异常的分子检测与意义、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分析以及治疗监测中的分子检测与意义;第四部分为血细胞分子生物学与临床之间的一些联系,共9章,分别介绍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和血小板的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相关性。书后附有髓系和淋系肿瘤以及贫血诊断的基本路径、髓系和淋系肿瘤诊断标准及其把握以及血液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以及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中国专家共识,方便读者查阅。

在编写中,我们虽认真酝酿与交流,以新颖、实用、概要、科学为特点展现,许多内容罕见于国内文献中,冀望为我国血液病分子诊断学和整合诊断学的更快发展抛砖引玉。但是,限于学识,书中不免存在错误,敬请前辈、专家和读者指正!

静生时、勤助长,只耕耘不问获、只现在不理想,我们践行其中。在此,由衷感谢给予我们关怀与支持、帮助与理解的诸位长辈、专家、同仁、家人和朋友!


  •                                                            叶向军 卢兴国

  •                                                              2015年11月

目录

第一部分 血液病分子诊断技术与应用

第一章 标本采集、处理、运送与保存

第一节 标本采集

一、标本采集与相关要求

二、标本的稳定化处理

三、各类标本的具体要求

第二节 标本处理

一、细胞富集和选取

二、核酸的提取和纯化

三、纯化核酸的质量和数量评估

第三节 标本的送检与保存

一、标本送检

二、保存DNA的稳定性

三、保存RNA的稳定性

四、长期保存的其他注意事项

第二章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

二、特点

三、基本原理与iFISH

四、适应症

五、血液病中常用的FISH探针类型与检测技术

六、FISH的优缺点

第二节 髓系肿瘤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判中的FISH标记

一、骨髓增殖性肿瘤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第三节 淋系肿瘤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判中的FISH标记

一、B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三、T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四、浆细胞骨髓瘤

五、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三章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原理

二、方法学改良与发展

第二节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子异常与PCR检测

一 、PCR在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子诊断中的使用实例

二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子诊断中FISH与基于PCR技术的关系

第三节 扩增后技术

一、毛细管电泳

二、质谱法

三、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四、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第四节 PCR分析的现代方法

一、实时PCR

二、杂交探针和水解探针

第五节 PCR技术在诊断实验室的开展和实施

一、PCR技术与临床需求的平衡

二、血液学与其他学科在PCR平台上的通用情况

三、其他因素

第四章 生物芯片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组学

二、生物芯片在血液病检验中的作用

第二节 基因表达谱

一、方法

二、样品制备

三、数据分析:类的发现

四、结果解读:分类的预测

五、在血液病理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基因表达谱在血液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一、血液病理诊断中的基因表达分析

二、将微阵列分析转换成单个或少量分析物分析

第四节 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第五节 甲基化阵列

第六节 蛋白质组学方法

一、方法

二、标本准备

三、数据分析

四、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第五章 DNA测序技术

第一节 测序原理和方法

一、第一代测序技术

二、第二代测序技术

三、第三代测序技术

第二节 测序策略

一、一般测定方案考虑的几个方面

二、确证性测序策略

三、未知DNA序列的测定策略

第六章 其他技术

第一节 印迹技术

一、DNA印迹技术

二、RNA印迹技术

三、斑点印迹

第二节 侵入者分析

第三节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第四节 生物传感器

第二部分 遗传性血液病分子异常与诊断

第七章 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分子异常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多系血细胞减少的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

一、范可尼贫血

二、先天性角化不良

三、舒-戴二氏综合征

四、软骨毛发发育不全

五、皮尔逊综合征

第三节 贫血为主的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

一、戴-布二氏贫血

二、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

三、先天性异常红细胞生成性贫血

第四节 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的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

一、严重的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二、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三、巴氏综合征

第五节 血小板减少为主的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症

一、先天性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

二、血小板减少-桡骨缺失综合征

第八章 遗传性红细胞疾病分子异常与诊断

第一节 血红蛋白疾病分子异常与诊断

一、血红蛋白病

二、分子学诊断

第二节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分子异常与诊断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三、一价阳离子渗漏过膜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病

四、其他红细胞膜缺陷病

第三节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分子异常与诊断

一、谷胱甘肽代谢酶缺陷 

二、糖酵解酶缺陷 

三、其他溶血相关酶病

第九章 遗传性白细胞疾病分子异常与诊断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联合免疫缺陷病

二、伴综合征特征的联合免疫缺陷

三、以抗体为主的免疫缺陷

四、免疫失调疾病

五、先天性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缺陷

六、固有免疫缺陷

七、自身炎症性疾病

八、补体缺陷

第二节 溶酶体贮积症

一、溶酶体贮积症类型

二、与血液学相关的疾病

第十章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性疾病分子异常与诊断

第一节 血小板黏附蛋白受体缺陷

一、GPIb-IX-V复合体异常

二、整合素αIIbβ3异常

三、整合素α2β1缺陷

四、GPVI异常

第二节 血小板可溶性激动剂受体缺陷

一、血小板P2嘌呤类受体异常

二、血小板血栓素A2受体缺陷

三、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缺陷

第三节 血小板颗粒缺陷

一、α颗粒缺陷

二、δ颗粒缺陷

三、αδ颗粒缺陷

第四节 信号转导通路缺陷

一、胞质磷脂酶A2α缺陷

二、环氧化酶缺陷(阿司匹林样缺陷)

三、血栓烷合成酶缺陷

四、GTP结合蛋白异常

五、磷脂酶C活化缺陷

六、转录因子异常

第五节 促凝磷脂缺陷

第六节 初级分泌缺陷

第十一章 遗传性凝血系统疾病分子异常与诊断

第一节 血友病

一、血友病A

二、血友病B

第二节 血管性血友病

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二、血管性血友病的分型

三、血管性血友病的分子诊断

第三节 遗传性易栓症

一、易栓症类型与遗传性缺陷筛查

二、抗凝蛋白缺陷

三、凝血因子缺陷

四、纤溶与抗纤溶因子缺陷

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第四节 其他凝血因子缺陷病

一、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二、遗传性因子V缺乏症

三、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

四、遗传性因子Ⅹ缺乏症

五、遗传性因子Ⅺ缺乏症

六、遗传性XIII缺乏症

七、纤维蛋白原缺乏

八、华法林治疗相关SNPS /突变

第三部分 血液肿瘤分子异常与诊断

第十二章 WHO分类相关基因异常与分子检测

第一节 诊断检查概要

第二节 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异常与检测

一、BCR-ABL融合基因

二、JAK2突变

三、MPL突变

四、PDGFRA,PDGFRB和FGFR1重排

五、KIT 816突变

第三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子异常与检测

第四节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子异常与检测

一、重现性AML遗传学异常分子

二、AML预后相关的其他突变

三、系列未明急性白血病分子诊断

第五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子异常与检测

一、B系ALL

二、T系ALL

第六节 成熟B细胞白血病分子异常与检测

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三、多毛细胞白血病

第七节 成熟(或外周)T细胞和NK细胞白血病分子与检测

一、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三、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与慢性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

第八节 淋巴瘤分子异常与检测

一、FISH检查

二、分子遗传学检查

第九节 浆细胞骨髓瘤分子异常与检测

一、FISH

二、基因组技术

第十三章 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分析

第一节 Ig /TCR基因重排过程

一、Ig分子及其编码基因

二、TCR分子及其编码基因

三、基因重排过程:V-(D)-J耦合

四、Ig/ TCR分子的组库

五、二次Ig/ TCR基因重排

六、重排Ig基因中的体细胞高频突变

七、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Ig/ TCR基因的重排和表达

第二节Ig和TCR重排用于淋系肿瘤克隆性诊断

一、Ig或TCR基因重排的PCR扩增

二、Ig或 TCR的PCR扩增产物分析

三、基于PCR的克隆性检测标准化

四、PCR克隆性检测的缺陷

五、克隆性检验中的对照物

六、互补式解释检测结果的模型

七、PCR克隆性检测的应用

第三节 通过VH体细胞高频突变分析评估淋系肿瘤预后

一、评估SHM状态的技术

二、评估SHM状态的意义

第四节 涉及Ig或TCR基因染色体易位的鉴定

第五节 以Ig或TCR基因重排为PCR靶目标检测MRD 

一、连接区作为MRD检测的PCR靶目标

二、连接区PCR分析的灵敏度

三、实时定量PCR分析Ig/ TCR基因重排连接区检测MRD水平

四、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连接区MRD-PCR分析

五、Ig和TCR基因重排的寡克隆及克隆演变

六、成熟B细胞肿瘤中PCR分析Ig基因

七、成熟T细胞肿瘤中PCR分析TCR基因

第十四章 治疗监测中的分子检测

第一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监测

一、BCR-ABL转录本水平监测

二、BCR-ABL突变检测

第二节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

一、MRD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二、PCR目标

三、目标定量

四、RQ-PCR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五、PCR-MRD检测的样本材料

六、融合基因定量

七、作为MRD目标的基因突变

八、过度表达基因

九、复发时标记的稳定性

十、RQ-PCR的预后影响

十一、基于PCR评分危险分层

十二、复发预测

十三、多参数流式细胞仪与RQ-PCR比较

第四部分 血细胞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相关性

第十五章 红细胞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红细胞生成

一、红细胞生成的三个阶段

二、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第二节 红细胞结构

一、膜脂质

二、膜蛋白

三、骨架蛋白

四、膜的组装

五、细胞变形性和膜稳定性

第三节 红细胞血型抗原

 一、ABO血型

二、Rh血型

三、其他血型系统

第四节 红细胞代谢

一、糖代谢

二、血红素合成

三、铁代谢

四、维生素B12和叶酸代谢

五、细胞破坏

第四节 血红蛋白与气体交换

一、珠蛋白的合成

二、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临床相关性

一、贫血

二、获得性血红蛋白改变

三、红细胞增多症

四、高胆红素症

五、卟啉病

六、遗传性血色病

七、其他铁负荷

第十六章 中性粒细胞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生成与释放

一、中性粒细胞生成

二、中性粒细胞的释放

第二节 细胞表面受体

第三节 胞质颗粒

一、胞质颗粒的产生和类别

二、胞质颗粒的髓过氧化物酶特性 

第四节 细胞功能

一、滚动与选择素

二、牢固黏附

三、跨内皮迁移

四、细胞外陷阱

五、杀菌系统

第五节 临床相关性

一、先天性或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二、中性粒细胞质量异常

第十七章 嗜酸粒细胞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嗜酸粒细胞的生成和迁移

一、细胞生成

二、细胞迁移 

第二节 嗜酸粒细胞的结构

一、胞质颗粒

二、细胞膜受体 

三、相关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

第三节 嗜酸粒细胞的功能

一、脱颗粒

二、膜源介质释放

三、杀灭寄生虫作用

四、免疫调节作用

第四节 临床相关性

一、反应性嗜酸粒细胞增多

二、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及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三、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A、PDGFRB或FGFR1异常的髓系或淋系肿瘤

第十八章 嗜碱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细胞起源与发育

一、细胞分化

二、细胞发育与迁移

第二节 细胞结构

一、细胞表型和激活

二、胞质颗粒与介质及介质释放和复原

第三节 细胞功能

一、嗜碱粒细胞活化

二、嗜碱粒细胞对适应性免疫的指导

三、肥大细胞的生理功能

四、嗜碱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的其他功能

第四节 临床相关性

一、嗜碱粒细胞

二、肥大细胞

第十九章 单核巨噬细胞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细胞起源与发育

第二节 巨噬细胞受体

一、Fc受体

二、补体受体 

三、甘露糖受体 

四、清除受体或清道夫受体 

五、TOLL样受体

六、细胞因子受体

七、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

八、组织因子

九、黏附受体 

第三节 巨噬细胞功能

一、吞噬作用和抗原呈递

二、.细胞骨架和吞噬作用

三、毒效应

四、分泌功能

五、慢性炎症中的巨噬细胞作用

六、特殊部位巨噬细胞的作用

第四节 树突细胞

一、树突细胞发生学

二、树突细胞功能

三、树突细胞类型

第五节 临床相关性

一、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二、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三、树突细胞在疾病中的作用

四、HIV与树突细胞 

五、树突细胞疫苗

第二十章 B淋巴细胞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B细胞的起源与发育

一、B细胞发育的转录调节

二、骨髓中B细胞不依赖抗原分化

三、外周淋巴器官中B细胞抗原依赖分化和归巢

第二节 B细胞受体和辅助受体以及B细胞活化

一、B细胞受体复合体

二、BCR在B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三、辅助受体及其在B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四、三种不同抗原活化B细胞的方式

第三节 淋巴组织与生发中心反应

一、淋巴组织与B细胞适宜区域定位

二、生发中心反应

三、白介素的作用

第四节 浆细胞和B细胞亚型

一、浆细胞

二、B细胞亚型

第五节 临床相关性

一、急性B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外周(或成熟)B细胞肿瘤

第二十一章 T淋巴细胞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T细胞起源与分化

一、胸腺结构与T细胞发育

二、胸腺内的分化

第二节 T细胞归巢外周淋巴组织及其他组织

一、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

二、向非淋巴组织的归巢

三、淋巴细胞归巢过程中活化黏附作用的分子

第三节 外周T淋巴细胞

一、γ/δT细胞

二、αβT细胞

三、细胞毒T细胞杀伤靶细胞

四、NK-T细胞

第四节 TCR的结构与功能

一、αβ TCR 

二、γδTCR

第五节  T细胞的激活

第六节 临床相关性

一、T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二、外周(或成熟)T细胞肿瘤

第二十二章 NK细胞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NK细胞起源和分布

 一、NK细胞起源

二、NK细胞分布

第二节 NK细胞的功能

一、NK细胞识别靶细胞的受体

二、NK细胞的细胞毒功能

三、NK细胞与CTL介导细胞毒作用的关系

第三节 NK细胞与CTL介导细胞毒作用的关系

第四节 临床相关性

一、NK细胞缺陷综合征

二、NK细胞肿瘤

第二十三章 血小板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血小板生成

一、巨核细胞

二、TPO及其受体

第二节 血小板的结构成分

一、血小板受体

二、血小板膜磷脂

三、血小板内部结构

第三节 血小板功能

一、血小板黏附

二、血小板活化

三、血小板活性抑制

四、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四节 临床相关性

一、血小板减少

二、血小板增多

三、血小板质量异常

主要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字表

附一、髓系和淋系肿瘤以及贫血诊断的基本路径

附二、髓系和淋系肿瘤诊断标准及其把握

附三、血液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以及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