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那个没有空调的完美夏天……

2023-05-10 14:56:27


现在的天气已经热到“命运全掌握在空调手里”这种程度了,没有空调寸步难行,只想瘫在家里当咸鱼,连逛街都提不起来兴趣,更不用说出去玩了。


可是,三十年前,没有空调的夏天,我们是怎么过来的?


还记得那年夏天吗?









那还是初夏的太阳,透射过枝叶的缝隙,印了一地光影斑驳。

 


院里还晾着刚洗过的衣服,微风下散发着夏天独有的阳光味。

 


手机,空调,电视,这些东西还很遥远,有的只是一把蒲扇。



漫过窗帘跑进来的一缕清风。



几个玩伴,这大概是夏天所能拥有的全部了。



那时的庭院很大,家里养的那只叫毛毛的狗,总是喜欢在院子里撒欢,玩你追我赶的游戏。



在院子的角落里,有爷爷砌的一个小菜园,他每天都嘱咐我细心浇水。我们悄悄约定着,等结出来小果子,第一个马上拿给奶奶吃。



那时,正是人间六月天,正午的太阳总是很大。


 

还没有防晒霜,也没有遮阳伞,不过说来也奇怪,不管太阳有多大,我们几乎天天在外面跑,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也从来不觉得热。



那时中午从来不睡觉,都是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溜到小河边。


 

或是玩水嬉戏,或是游泳解暑,踏入溪水的那一刻,透心凉的触感立即把身体的燥热都驱赶的烟消云散。


 

小河不大,却是我们的“风水宝地”,抓蝌蚪,抓小鱼,抓螃蟹。


 

犹记得被螃蟹夹到手的那些时光,现在想起依旧有丝丝的痛感和淡淡的满足。


 

偶尔也会遇到下雨的日子,雨一来,连日的闷热一扫而光。


 

大家总是会呼喊着跳跃着,不顾大人的劝阻,一头钻进雨里,跳水坑,淋成个落汤鸡,再一路笑着闹着跑回家。



天气热的日子里,西瓜总是最好的陪伴。沙瓤的西瓜香香甜甜,再放到井水里冰一下,那滋味,别提有多么酸爽。



还有妈妈做的凉面和那些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日子,天气再热也吃的其乐融融。



整个夏天,我们白天顶着太阳去外面探险,哪里阳光足去哪里,丝毫不怕被晒黑。



到了晚上,世界慢慢安静下来,声声蝉鸣,几许蛙声,满天星辰,还有奶奶摇动的蒲扇,伴着虫鸣交响乐,夏夜再热,也能一夜好眠。


那时,从没觉得夏天如此美好,也从来不担心长大这件事情。


每天过的都很开心。


......

 

后来,慢慢的,不知怎么的,爸爸的自行车后座好像越来越小,渐渐装不下自己。



慢慢的,那些吐舌头做鬼脸的小伙伴,也一步步远去。


 

那座老院子,伴着岁月流逝,也逐渐不复当年的模样。


 

还有那年夏天的蓝天,白云,河流,村庄,星辰,虫鸣,绿草,树荫,都慢慢走散了,消失不见了。


夏天也不热了,有了空调,有了风扇,有了手机,可以在家里瘫一下午。


只是再也找不回那些年,没有空调手机的夏天里那些快乐了。


那些跟小伙伴踩水玩的快乐......



那些不惧太阳无忧无虑玩泥巴的快乐......



那些爬树下河打弹弓的快乐......



还有那些......赤脚在田里追蜻蜓追到累了,偷摘水果被蜜蜂给叮到怕了,靠着稻草人吹着风唱着歌睡着了的快乐时光。


它们都被时光悄悄偷走了......


......


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我知道,那段岁月,也不再可回头。


只是,那段黄金时光。


始终闪耀在我记忆里,从来不曾忘记过。





又是一年夏天,空气自由新鲜,远山和炊烟,狗和田野,我沉睡一夏天。


睡醒了,发现自己又回到了那年夏天,奶奶的蒲扇还在,爷爷的菜园还在,你们都还在,都还是那般岁月静好的模样,彷佛从来没有离去过......

        来源:视觉志


相关新闻:

“我们都需要勇气,去面对蒸笼天气。”说好的七月流火呢?古人诚欺我,活该你们九个太阳天天见。

每当我抱着空调高喊再爱我一次的时候就开始忧国忧民地替古代人操心,“空调之父”威利斯·哈维兰·卡里尔于1928年才推出了第一代家用空调,在那之前人们又是如何在炎炎夏日里笑着活下去的?

对此机智的古代朋友表示,不用操心!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避暑措施啦!那就是请来后羿......快够这个梗并不好笑。OK,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了,我国古代儿女多奇志,现在我们所能享受到的冷气与冰饮,其实他们一样也不缺,甚至能搬出个中央空调系统甩你一脸,就问你怕不怕?

对的,首先我们就要纠正大多数人印象中古代是没有空调的错误认知。有的,就是办法土了点,所以我们称下图这种历史悠久的制冷系统为——

“土空调”


唔,这鼻......这气孔很独特

往这块中间有通气孔的方石板上一站,你就能感受到一股股沁凉的空气往外冒了。其实在石板之下还有一个一两米深宽的空间,能有效利用常年恒低温的地气与屋内热空气形成温差对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时房间保持凉爽。像这样的土空调在徽州的西递古村就有一个。

“空调房”

若说还有更加纯粹的空调房,那就非“夏房”莫属了。夏房是古人为了避暑专门选址打造的居室,效果不亚于我们装有现代制冷设备的房间。先秦有“窟室”,秦汉皇室的“凉殿”,随后还有“冰室”和“凉窖”,都属于夏房,相当于古代皇亲贵族的VIP娱乐包间。


古人在夏房里“葛优瘫”

先秦的“窟室”可以说是现代地下室的始祖了,《左传·襄公三十年》有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侧面反映出窟室是当时达官贵人所青睐的夏季娱乐场所。建筑除了利用地理冷源,一些更为高级的窟室还会放置冰块。

“窟”即洞穴,多少让人联系到同样冬暖夏凉的窑洞,若说窟室是古代壕的私人会所,那么窑洞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经济适用房,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至今还有不少人选择在窑洞里定居。

到了汉代,空调房就更加极尽奢华了。汉皇宫中的“清凉殿”制冷效果一流,据《汉书》记载,清凉殿“清室则中夏含霜”,大意为夏季室内还能结霜,不管这是不是一种浮夸的修辞,“清凉殿”的冻人之处都可见一斑。

清凉殿又称“延清室”,除了必不可少的皇家特供冰块,还有一套高贵“冷”艳的降温设备。古籍《三辅黄图》“清凉殿”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天然石床、进贡的玉晶器皿与剔透的寒冰共同做功,加上侍者在一旁扇风,消夏过冬傻傻分不清楚。

“裸泳馆”

夏季又怎能不痛快地游个泳?汉灵帝刘宏也是会玩的,这位西汉的第十一位皇帝以荒淫无度著称,从他在西园建造了一千间“裸泳馆”就能够反映——盛夏汉灵帝和宫娥们在水池里饮酒作乐,他也曾把这种享受比喻成天上的神仙。

“中央空调”

接下来古代人要放大招了,那就是前面也曾提到过的“中央空调”——被用于唐大明宫“含凉殿”的一体化降温措施。

含凉殿位于宫城北门、蓬莱殿后,宫殿依太液池南岸而建,据《唐会要》载:“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睿宗生于含凉殿。”


含凉殿场景复原图

《唐语林·豪爽》就有记载,夏日某天陈知节被高力士请到李隆基的含凉殿时,他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当他被“赐坐石榻”时,感到“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可以看出,这是一组比窟室、清凉殿规模更大的避暑建筑体系,首先在结构设计上,它尽可能地阻隔了阳光直射入室,从而保持了室内的阴凉;而机械化装置是含凉殿媲美中央空调的关键,与现在电力广泛的运用不同,它的制冷设备是由水力驱动的。

含凉殿临水,建筑内外都设置了许多水车,流水激起扇叶转动,冰凉的水汽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同时宫殿的房檐四周安装了水管,通过水循环系统引水而上,再从殿顶流下带走热量给建筑降温,一种水帘洞的概念。据考证,这套制冷技术源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对抗酷暑效果卓群,唐朝人民引入进口技术并因地制宜改造升级,也算走在了时代前沿。

皇家有“含凉殿”,普通人家有“自雨亭”,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纳凉原理是相同的。说是普通人家其实也不算普通,能用上自雨亭的家宅多半非富即贵,当然,大型公共场所也能见得着,很多百姓就会聚集在这样的场所一边听说书一边免费蹭空调。


自雨亭全景复原

扇子

上面介绍的都是一些高富帅才玩得起的制冷方式,一般老百姓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避暑方案,虽然看起来略微有些“屌丝”,但也能在有限条件下最大化地对抗三伏天。

最简单快速的方法当然就是摇扇子啦,扇子的可考诞生时期为商朝,名“翟扇”,后来也被古人叫做“摇风”和“凉友”,物如其名。

扇子的升级版是汉代工匠设计的“叶轮拨风”,《西京杂记》卷一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因年代久远我们无法得知这种神器的具体形态,但根据文字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它的操作方式以及造风原理——仅需一人摇动手柄,上的七个叶片就会高速旋转并吹出凉风。

“叶轮拨风”的图小编没找着,但这种曾出现在清宫戏里的“自动风扇”并不罕见,相比需要手动生风的前者,它实现了自动化,驱动力多半也是由水力风车所提供的。而这两种升级版扇子的共同点就是——你们穷人用不起!所以说着说着又回到了上面的贵族和夏天有个约会,突然觉得有点难过,要不文章就此完结吧。

床上♂神器

还是抹一把眼泪继续说,除了扇子之外,床上神器也不可缺少——凉枕、竹席、竹夫人等等。


玉枕


瓷枕


竹枕


竹床,看起来更像一个躺椅

它的名字很特别,叫“竹夫人”,因为它像夫人一样是可以搂着睡觉的,原来不只我们现代人会搂着等身抱枕叫老公老婆啊。

“冰箱”

冰箱雪柜也是人类对抗大热天的一大创举,同样在古代能找到原型,它叫“冰鉴”。


曾侯乙铜鉴缶,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和烤箱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鉴(h鄋)。”可见青铜时代就已经有了冰箱的雏形,名“鉴缶”,古代用于把控食物温度的器皿,整体由两件器物构成,外为鉴,鉴内放置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空隙用于放置冰块或者热水,将酒水倒于缶中,就可制作出冬暖夏凉的可口饮品。


冰鉴的内部结构

为后来制作冰鉴的材料逐渐被木头所替代,明朝时期由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的冰箱是最受王公贵族喜爱的消夏神器之一。

冰鉴不仅可以用于冰镇瓜果凉食,结构设计上的气孔可以渗出冰块的凉意,有效调节室内气温,这样一个集冰箱与空调一体的宝贝怎能不受古代人欢迎呢?然而在冰块稀缺的时代,冰鉴依然只是少部分人的专属天使。

冬冰夏用反映了古人与冰块的关系,《诗经?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在唐末之前,想要在夏天享用到冰块,都需要奴隶在寒冬里采冰并将其存封于冰窖之内,夏天就可以派上大用场了。脑补一下画面,是不是有点像《冰雪奇缘》里的开头场景?

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发现用于制作火药的硝石遇水会吸收热量,甚至使水温降至冰点,于是他们学会了人工制冰。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荔枝歌》中描写了市集上的小贩出售冰块的情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而冰块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是明清时期,彼时在室内放置一同冰解暑已经不是稀奇事了,很多普通百姓也有条件做到。

吃吃吃

冰箱是为食物而生的,在这个人人自称吃货的年代,我知道你们都对古代人夏天吃什么冷饮甜品很感兴趣,确实花样还不少。

冷饮,古代称之为冰食,约起源于商代。春秋末期人们已学会储冰用冰,《楚辞》中就有关于冰镇糯米酒的记载。唐朝时冰的获取开始不受季节限制,市场上也出现了专做冰品买卖的商人,他们甚至在把糖加入冰中吸引顾客,我仿佛闻到了老冰棍的味道。

到了宋代,冰食更加五花八门,北宋汴京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南宋临安的“雪泡梅花酒”...... 相传同时期诞生了冰淇淋的前身“冰酪”,杨万里《咏冰酪》可证:“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后来又说这其实是误传,原诗名应是《咏酥》。

但冰淇淋确实是起源于咱们国家的,元朝一名食品商人突发奇想在冰里面加入了牛奶、蜜糖和珍珠粉,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忽必烈执政时期,冰淇淋为皇家特供,除王室之外禁止私制冰淇淋。意大利商旅行者马可?波罗就是这个时候把冰淇淋的制作秘方从中国带回意大利的(不是说保密么),随后这种美食风靡了整个欧洲,直到 18 世纪传入美洲,冰淇淋迅速在此扎根,1851 年美国人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座冰淇淋工厂,生产出最接近于我们现在吃到的各式冰棒甜筒,别看冰淇淋听起来洋气,其实它的故乡就是在我们中国呢。

清代以西瓜汁冰镇后制作的“琥珀糕”和甜杏牛奶冷冻而成的“杏仁酪”都是颇有讲究的宫廷菜,到了清末民国初,老北京的冷食店就很常见了,雪花酪、刨冰、酸梅汤、汽水等传统消夏小食一直陪伴我们至今。严辰在《忆京都词》注中记述:“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且冰亦可以煮食,谓之冰核。”

你想穿越回古代避暑吗?

看到最后大家可能又会觉得古人其实生活得挺安逸的,毕竟以前的气温再怎么也不会比现在热(错觉),还有这么多避暑小贴士,多了一个电力空调的我们现代人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嘛。

没听过“酷暑如酷吏,顷刻不可对”至少听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看多了电视剧也知道古代人民时常经历“春夏大旱”,事实上古代也没少出现猛虎一般的炎夏,古籍记载的“亢阳”,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毒太阳,谁照谁现原形那种。

再加上古代只有少数人群能享受比较不错的避暑条件,所以很多关于酷暑的记载都是这样的:“渴死者其众”“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人多热死”“人多渴死”......连苏轼也是因为在炎热天气里赶路中暑,当年去世。可见古代人也是伤不起的。

如有稿件、新闻、爆料、访谈、行业摄影等内容,请发邮件至:news@gasonline.com.cn     编辑联系方式:18742556620


本公众号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