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VAC】没有空调的那些年,古人是怎么“纳凉”的?

2023-05-10 14:56:27



  “我们都需要勇气,去面对蒸笼天气。”

  每当我抱着空调高喊再爱我一次的时候就开始忧国忧民地替古代人操心,“空调之父”威利斯·开利(Willis Haviland Carrier)于1928年才推出了第一代家用空调,在那之前人们又是如何在炎炎夏日里笑着活下去的?


  对此机智的古代朋友表示,不用操心!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避暑措施啦!那就是请来后羿......这个梗并不好笑。OK,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了,我国古代儿女多奇志,现在我们所能享受到的冷气与冰饮,其实他们一样也不缺,甚至能搬出套中央空调系统甩你一脸,就问你怕不怕?

  对的,首先我们就要纠正大多数人印象中古代是没有空调的错误认知。有的,就是办法土了点,所以我们称下图这种历史悠久的制冷系统为——


“土空调”


唔,这鼻......这气孔很独特


  往这块中间有通气孔的方石板上一站,你就能感受到一股股沁凉的空气往外冒了。其实在石板之下还有一个一两米深宽的空间,能有效利用常年恒低温的地气与屋内热空气形成温差对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房间保持凉爽。像这样的土空调在徽州的西递古村就有一个。


“空调房”

  若说还有更加纯粹的空调房,那就非“夏房”莫属了。夏房是古人为了避暑专门选址打造的居室,效果不亚于我们装有现代制冷设备的房间。先秦有“窟室”,秦汉皇室的“凉殿”,随后还有“冰室”和“凉窖”,都属于夏房,相当于古代皇亲贵族的VIP娱乐包间。

古人在夏房里“葛优瘫”


  先秦的“窟室”可以说是现代地下室的始祖了,《左传·襄公三十年》有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侧面反映出窟室是当时达官贵人所青睐的夏季娱乐场所。建筑除了利用地理冷源,一些更为高级的窟室还会放置冰块。


  “窟”即洞穴,多少让人联系到同样冬暖夏凉的窑洞,若说窟室是古代壕的私人会所,那么窑洞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经济适用房,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至今还有不少人选择在窑洞里定居。



  到了汉代,空调房就更加极尽奢华了。汉皇宫中的“清凉殿”制冷效果一流,据《汉书》记载,清凉殿“清室则中夏含霜”,大意为夏季室内还能结霜,不管这是不是一种浮夸的修辞,“清凉殿”的冻人之处都可见一斑。

  清凉殿又称“延清室”,除了必不可少的皇家特供冰块,还有一套高贵“冷”艳的降温设备。古籍《三辅黄图》“清凉殿”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天然石床、进贡的玉晶器皿与剔透的寒冰共同做功,加上侍者在一旁扇风,消夏过冬傻傻分不清楚。



“裸泳馆”

  夏季又怎能不痛快地游个泳?汉灵帝刘宏也是会玩的,这位西汉的第十一位皇帝以荒淫无度著称,从他在西园建造了一千间“裸泳馆”就能够反映——盛夏汉灵帝和宫娥们在水池里饮酒作乐,他也曾把这种享受比喻成天上的神仙。


“中央空调”

  接下来古代人要放大招了,那就是前面也曾提到过的“中央空调”——被用于唐大明宫“含凉殿”的一体化降温措施。

  含凉殿位于宫城北门、蓬莱殿后,宫殿依太液池南岸而建,据《唐会要》载:“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睿宗生于含凉殿。



含凉殿场景复原图


  《唐语林·豪爽》就有记载,夏日某天陈知节被高力士请到李隆基的含凉殿时,他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当他被“赐坐石榻”时,感到“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可以看出,这是一组比窟室、清凉殿规模更大的避暑建筑体系,首先在结构设计上,它尽可能地阻隔了阳光直射入室,从而保持了室内的阴凉;而机械化装置是含凉殿媲美中央空调的关键,与现在电力广泛的运用不同,它的制冷设备是由水力驱动的。

  含凉殿临水,建筑内外都设置了许多水车,流水激起扇叶转动,冰凉的水气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同时宫殿的房檐四周安装了水管,通过水循环系统引水而上,再从殿顶流下带走热量给建筑降温,一种水帘洞的概念。据考证,这套制冷技术源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对抗酷暑效果卓群,唐朝人民引入进口技术并因地制宜改造升级,也算走在了时代前沿。

  皇家有“含凉殿”,普通人家有“自雨亭”,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纳凉原理是相同的。说是普通人家其实也不算普通,能用上自雨亭的家宅多半非富即贵,当然,大型公共场所也能见得到,很多百姓就会聚集在这样的场所一边听说书一边免费蹭空调。


自雨亭全景复原


扇子

  上面介绍的都是一些高富帅才玩得起的制冷方式,一般老百姓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避暑方案,虽然看起来略微有些“屌丝”,但也能在有限条件下最大化地对抗三伏天。

  最简单快速的方法当然就是摇扇子啦,扇子的可考诞生时期为商朝,名“翟扇”,后来也被古人叫做“摇风”和“凉友”,物如其名。


  扇子的升级版是汉代工匠设计的“叶轮拨风”,《西京杂记》卷一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因年代久远我们无法得知这种神器的具体形态,但根据文字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它的操作方式以及造风原理——仅需一人摇动手柄,上的七个叶片就会高速旋转并吹出凉风。

  “叶轮拨风”的图没找着,但这种曾出现在清宫戏里的“自动风扇”并不罕见,相比需要手动生风的前者,它实现了自动化,驱动力多半也是由水力风车所提供的。而这两种升级版扇子的共同点就是——你们穷人用不起!所以说着说着又回到了上面的贵族和夏天有个约会。




床上神器

  除了扇子之外,床上神器也不可缺少——凉枕、竹席、竹夫人等等。


玉枕


瓷枕


竹床,看起来更像一个躺椅

竹夫人


“冰箱”

  冰箱雪柜也是人类对抗大热天的一大创举,同样在古代能找到原型,它叫“冰鉴”。


曾侯乙铜鉴缶,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和烤箱

冰鉴的内部结构


  为后来制作冰鉴的材料逐渐被木头所替代,明朝时期由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的冰箱是最受王公贵族喜爱的消夏神器之一。

  冬冰夏用反映了古人与冰块的关系,《诗经·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在唐末之前,想要在夏天享用到冰块,都需要奴隶在寒冬里采冰并将其存封于冰窖之内,夏天就可以派上大用场了。脑补一下画面,是不是有点像《冰雪奇缘》里的开头场景?

  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发现用于制作火药的硝石遇水会吸收热量,甚至使水温降至冰点,于是他们学会了人工制冰。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荔枝歌》中描写了市集上的小贩出售冰块的情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而冰块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是明清时期,彼时在室内放置一桶冰解暑已经不是稀奇事了,很多普通百姓也有条件做到。


终极大招——


  俗话说的好“心静自然凉”,而古时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固有“凉由心生”的道理,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诗中表示“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素材来源:驱动之家、互联网

【近期会议活动】


关注“暖通空调”】
1、微信号搜索“hvac1971”或“暖通空调”。
2、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关注官方账号”。

关于《暖通空调》杂志
《暖通空调》创刊于1971年,是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最高奖项获奖期刊,入选2013年、2015年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暖通空调行业唯一的中央级科技期刊。本刊以实用技术为主,兼具学术性和信息性,在行业中最具影响力,被誉为权威刊物,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发行量在国内同行业刊物中遥遥领先。

杂志订购
2016年《暖通空调》杂志(共12期) 360元
点击左下角”微官网“进入“微商城”,直接微信购买
邮局订阅代号2-758,或电话杂志社订阅010-5736883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