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水队骨干主动思考社区垃圾处理,开始实践堆肥推动河流保护

2023-05-10 14:56:27

2016年临石村社区水环境现状

夏季丰水期,沟渠垃圾开始堆积,导致沟渠堵塞雨水入田,当地老不堪言。


2016年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在水源地郫都区临石村开展河流保护、环境保护活动,邀请村民参与共同保护水源地。村民们通过外出学习,亲身体验和观察,来逐步提高环保意识。回想起以前大家都是“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现在认识到社区环境、社区管理需要“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已经是有了很大的变化。经过半年的巡河、清垃圾等一系列护河活动,村民们自主商讨,于2016年10月成立了水源地护水队。


护水清源

1.巡河、捡垃圾

护水队骨干召集临石村社区志愿者30-50人队伍开始每月2次清源行动,每次活动大约清理垃圾500-2000千克。清理的垃圾品种多达几十种,大多数垃圾来自农田秸秆、菜叶、杂草。社区村民常说的一句话“不让我烧、不让我们丢,堆田里又占地,我们咋个办?”

2.社区环保宣传

河流、社区环境得到改善

河流、农罐渠、湿地公园环境变干净了

收集的垃圾去了哪里?


      当地社区环境暂时好转了,但需要转运垃圾量还是在增加,投入成本也相应增加了。据悉,临石村每年在垃圾转运上投入资金需要大约3万,每一次清理外运需要400元。


    

这些垃圾转运到哪里?怎么处理的?


护水队成员开始思考这个垃圾问题,有了疑问就需要去解决。于是,护水队成员开始通过一些线上和线下的平台学习,了解到转运的垃圾部分进入了填埋场、部分进入了焚烧发电厂。填埋需要占用很多土地,焚烧发电过程中会排放有害气体,那么我们能否减少垃圾外运,就地处理呢?


垃圾如何减量?如何处理?

       护水队的问题得到川大低碳学院张雪华博士和成都根与芽魏巍老师关注和支持,她们为护水队带来成都和印度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的案例。


垃圾减量和循环利用讨论会

通过培训和参访学习,护水队在16年底多次召集骨干开会商量怎样解决社区的垃圾。会上讨论了怎样把社区的垃圾量降下来,还论坛了如何处理和利用降下来的这部分垃圾。通过讨论,最终确定三种方案:


一、自然堆肥(懒人堆肥),在自己农田或者公共场地、林盘等地方,简单地把农田秸秆、菜叶、杂草堆积在一起,通过长时间的自然发酵。这种堆肥方式不需要新学技术,比较适合在公共场地实施。

二、家庭堆肥,把杂草、秸秆、菜叶混加农家粪水、沼液混合堆积。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管理,且需要定期翻动。

三、通过沼气池解决部分农田(菜叶、果皮、厨余)。


最后护水队骨干率先提出要实践示范。

说干就干

2016年夏-2017年开始尝试堆肥,目前临石村6组和8组部分村民尝试做堆肥。

秸秆、杂草等作物经过半年到一年自然堆肥发酵分解后开始回田利用

农村建筑、厕所、地膜等部分垃圾难处理



以护水队骨干胡雪梅为例。她家主要是采用家庭堆肥技术和沼气处理技术,把家中的厨余垃圾、果皮、菜叶收集后放入沼气池中发酵处理。农田上产生的秸秆、杂草、稻草可以混入沼液或者酵素混合发酵,回田利用。胡雪梅家中需要转运到垃圾桶的只有厕所纸巾和餐纸了,这个量就比较少了,只占到家中产生垃圾量的5%。家里产生95%生活垃圾采用分类再利用处理,农田产生的秸秆等100%堆肥利用。到2017年10月,已经开始处理的自然堆肥还没堆熟,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自然堆肥适合在郊外或者宽阔的公共地方,操作简单,人人可用。家庭堆肥的堆熟时间较短,但要投入人力管理,适合堆积在家附近的田地。沼气池的前期修建成本较高,后期利用价值也高。


三种示范方案,为临石村提供三个案例,村民可以因地制宜,处理垃圾,.如果临石村一千多户村民都采用垃圾分类、堆肥处理,循环利用的话,每年将会为临石村垃圾清运节约很大一笔开支。


护水队的堆肥方案得到临石村村两委的鼓励和支持。不过,目前尝试的垃圾分类和堆肥处理方式是否可行、是否对环境友好、是否有臭气、是否有污水排放、是否被村民接受,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实验结果来验证。


接下来,还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老师和护水队一起参与,通过不断示范验证和总结,最终完成可操作的、可推广的、成熟的案例报告,在水源地社区进行推广。


减少垃圾量,保护河流,构建河流保护带!





扫描二维码

关注生态水源地之家

加入水源地临石村护水队

共同守护这捧上游的清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