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丨消化和吸收

2023-05-10 14:56:27

医学联络官俱乐部
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


胃肠神经体液调节的一般规律


一、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内在神经(肠神经系统) 内在神经是指消化道壁内的壁内神经丛,包括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有感觉、中间和运动神经元,彼此交织成网。

(二)外来神经 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都是混合神经,含有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可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道活动加强;交感神经则相反,但可引起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二、胃肠激素及其作用

主要消化道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掌握)

激素

分布部位及细胞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促胃液素

胃窦、十二指肠;G细胞

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使胃窦和括约肌收缩,延缓胃排空,促进胃运动和消化道上皮生长

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神经经递质、扩张胃、组胺

促胰液素

十二指肠、空肠;S细胞

促进胰液和胆汁HCO-3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收缩幽门括约肌,抑制胃排空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迷走神经兴奋

缩胆囊素

十二指肠、空肠;I细胞

刺激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增强小肠和结肠的运动,抑制胃排空,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松弛Oddi括约肌,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钠、盐酸、迷走神经兴奋

抑胃肽

十二指肠、空肠;K细胞

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排空

脂肪及分解产物、葡萄糖、氨基酸

促胃动素

胃、小肠、结肠;Mo细胞、肠嗜铬细胞

消化期间刺激胃和小肠的运动

迷走神经兴奋、盐酸、脂肪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成分及性质: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黏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性质),无机物(Na+K+HCO-3Cl-等),酸碱度为6.6~7.1的无色无味近于中性液体。

二、唾液的作用

(一)湿润口腔与食物,利于说话和吞咽

(二)溶于水的食物-味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三)清洁和保护口腔

(四)抗菌作用

(五)消化作用

(六)其他作用,如吸收与浓缩无机成分(氯离子和钙)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唾液分泌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含水量多而含有机物较少的唾液分泌,同时伴有血管扩张,交感神经兴奋时,去甲肾上腺素结合β受体,引起含酶少而黏液较多的唾液分泌。


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一)性质 纯净胃液是无色、酸性(pH0.9~1.5)液体,正常成人日分泌量为1.5~2.5L。

(二)成分 水、盐酸、胃蛋白酶、黏液、HCO-3和内因子。

(三)作用

1.盐酸

1)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3)杀菌。

4)与铁、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5)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和黏液细胞分泌,分Ⅰ和Ⅱ两型,在pH<5.0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最适合pH值为2~3。激活的胃蛋白酶可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即自身催化。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生成月示、胨和少量多肽。

3.黏液和HCO-3 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这层润滑的机械与碱性屏障可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有助于食物在胃内移动,有效阻止胃黏膜细胞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的酸直接接触,虽然胃腔内pH<2,但胃黏膜表面部分的pH可接近中性

4.内因子 是由壁细胞分泌的分子量为55000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使维生素B12易于在回肠被主动吸收,因此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必须由胃肠外补充维生素B12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一)刺激胃液分泌的物质

1.乙酰胆碱 结合M受体,可被阿托品阻断其作用。

2.促胃液素 胃肠激素的一种,有大促胃液素(三十四肽)和小促胃液素(十七肽)两种分子形式,小促胃液素生物效应较强,但其半衰期较短。

3.组胺 胃黏膜固有层的肠嗜铬样细胞(ECL)释放,旁分泌作用于壁细胞的Ⅱ型组胺受体,阻断剂如西咪替丁。

(二)抑制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胃酸、生长抑素、前列腺素以及上皮生长因子可抑制壁细胞分泌HCl。

(三)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消化期胃液的分泌调节,可按食物及有关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人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其分泌调节和特点见下表。

消化期胃液分泌调节(常考,掌握!)


分泌调节

分泌特点

头期

神经调节包括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迷走神经兴奋可直接刺激壁细胞;或者刺激G细胞和ECL细胞间接促进胃酸分泌

受情绪和食欲影响很大,占整个消化分泌量的30%左右,其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很高。消化力强

胃期

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直接或通过促胃液素引起胃液分泌增加;扩张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使促胃液素分泌;食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分解产物,可直接作用于G细胞,促进促胃液素分泌

占分泌量占60%,酸度高,胃蛋白酶比头期少

肠期

以体液调节因素为主

量少占10%,酸度和胃蛋白酶都很低

三、胃的运动

(一)容受性舒张

(二)蠕动 进食以后,从胃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推进,每分钟3次。

作用:推送和回推有利于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

(三)移行性复合运动 空胃情况下的大部分时间,胃处于静止状态,但尾区及上段小肠可发生间断性的强烈收缩,收缩开始于胃体的中部,向尾区推进,每隔90分钟一次,每次持续3~5分钟。

作用:可将每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和积聚的黏液推送到十二指肠,为下次进食作好准备。

(四)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胃的排空是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排空动力是胃收缩造成的胃内压和十二指肠内压之差,排空速度由高而低为糖>蛋白质>脂肪,与食物的理化性质有关。在胃的各部分中胃窦部环行肌最发达,收缩活动也最活跃。因此,胃窦的运动功能是胃排空的主要动力。

胃内因素促进排空:胃内容的量和排空速度呈线性关系。迷走-迷走反射与壁内神经丛反射可使胃运动增加,加快排空;排空常受情绪的影响,在激动、兴奋时加快,忧虑、悲伤及疼痛时排空减慢;蛋白质产物,可促进促胃液素释放,促胃液素可以加强胃体和胃窦收缩,但由于它同时也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所以其作用不是促进而是延缓排空。

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排空:盐酸、脂肪、高渗溶液、蛋白消化产物、机械性扩张刺激,通过肠-胃反射和刺激小肠上段黏膜释放缩胆囊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可抑制排空,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被中和、消化产物被吸收,抑制胃排空因素被消除后,胃运动又增强,因此,胃排空表现为间断性的。


小肠内消化


小肠是消化与吸收的最重要的部位。

一、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1.胰液的性质和主要成分 胰液为无色、碱性液体、pH约为8.0,且分泌1.5L。为等渗液,组成成分有水、无机物(包括Na+K+Cl-HCO-3),等离子(由小导管细胞分泌、有机物(腺泡细胞分泌的胰酶)。

2.胰液主要成分的作用

1)水和HCO-3 HCO-3中和胃酸、保护肠道黏膜,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pH环境。

2)蛋白水解酶 胰液中较重要的蛋白质水解酶分别是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羧基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为多种大小不等的多肽,羧基肽酶可以水解多肽为氨基酸。小肠液内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可自我激活胰蛋白酶原,也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

3)胰淀粉酶 水解淀粉、糖原及大多数碳水化合物为二糖及少量三糖,不能水解纤维素,其适宜pH值为7.0。

4)胰脂肪酶 三酰甘油水解酶可水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及甘油,适宜pH为8.0,但需辅酯酶存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辅酯酶可把脂肪酶紧密附着于油水界面,增加脂肪酶的水解效力。胆固醇水解酶水解胆固醇酯成胆固醇和脂肪酸。磷脂酶A2水解磷脂生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

3.胰液分泌的调节(超纲部分) 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头期为神经调节,胃期和肠期为体液调节。


迷走神经的兴奋

促胰液素(胰泌素)

缩胆囊素(CEK、缩胆囊素)

刺激物

食物→迷走神经兴奋

胃酸(最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糖类(几乎无作用)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糖类(几乎无作用)

作用部位

胰腺腺泡细胞

胰腺导管细胞

胰腺腺泡细胞

胰液特点

量多酶多

量多酶少

量少酶多

(二)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理化性质及成分 胆汁日分泌量为600~1200ml,胆汁呈金黄色,pH7.8~8.6,在胆囊中被吸收呈中性或弱碱性(pH7.0~7.4)。水占97%,胆汁含有胆盐、磷脂、胆固醇、胆色素等有机物及Na+Cl-K+HCO-3等无机物,不含消化酶,弱碱性的胆汁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也可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2.主要成分的作用

1)胆盐:占胆汁中固体成分的50%,主要是Na+盐,胆盐随胆汁排到小肠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对脂肪起乳化的作用,通过与脂类形成“微胶粒”帮助脂肪酸、胆固醇、及其他脂类的吸收。

2)磷脂:主要为卵磷脂,占胆汁固体成分的30%~40%,是双嗜性分子,因此有乳化脂肪的作用。

3)胆固醇:是体内脂肪代谢产物之一,占胆汁固体成分的4%,不溶于水而溶解于微胶粒的内部。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与胆固醇摄入有关,故高脂饮食较易发生胆结石。

4)胆色素:占胆汁成分的2%,如果血浆中结合的或游离的胆红素浓度过高,可使皮肤、黏膜及巩膜变黄,称为黄疸。

3.胆汁分泌的调节 ①通过肠肝循环回吸收的胆盐(最主要的刺激物);②食物刺激(高蛋白食物>脂肪或混合性食物>糖类食物);③刺激迷走神经;④促胰液素;⑤促胃液素;⑥缩胆囊素。

二、小肠的运动形式

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其主要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并不明显地推进食糜。

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回盲括约肌可阻止结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还可以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有利于小肠内容物的完全消化与吸收。


大肠内消化


一、粪便的形成

正常粪便中含水占3/4,固体物占1/4,后者包括死的和活的细菌、未消化和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及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黏液、胆色素、脂肪、无机盐和少量蛋白质等。

纤维素等不能被机体吸收,由于其具有吸水能力,可使粪便体积变大、变软,并能刺激肠运动,使粪便停留时间短,减少有害代谢产物与肠壁接触的时间。另外还可以吸收胆汁酸,减少肠肝循环的胆盐,肝脏需要利用更多的胆固醇来合成胆盐,因此,不但可以预防便秘,还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二、排便反射

排便是受意识控制的脊髓反射。由于胃-结肠反射多发生于餐后,故排便常发生于早餐后,尤其是幼儿。成人的排便时间主要受习惯和环境因素影响。

第六节 吸 收(较少考到)

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地位

在口腔内,没有营养物质被吸收。胃黏膜没有绒毛,而且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仅吸收少量高度脂溶性的物质如乙醇及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多、量大,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大肠能吸收水和无机盐。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1.在小肠内,糖类、蛋白质、脂类已消化为可吸收的物质。

2.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黏膜形成许多环行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微绒毛,使小肠黏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250m2

3.小肠绒毛的结构特殊,有利于吸收。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乳糜管)、平滑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网,消化期间小肠绒毛的节律性伸缩与摆动,可促进绒毛内的血液和淋巴流动。

4.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能被充分吸收。

幕后玩家

主演:徐峥 / 王丽坤 / 王砚辉

猫眼电影演出 广告
购买

生物学

生物学丨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物学丨血  液

生物学丨血液循环

生物学丨呼  吸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