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可控的危险因素及致病机制

2023-05-10 14:56:27

上世纪50年代,弗莱明翰(Framingham)心脏研究开启了预防心脏病学的新纪元,Framingham心脏研究从危险因素入手,与其他几个重要研究一起,发现不健康饮食、吸烟、缺乏运动、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实践也证明从预防和控制危险因素入手,可明显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迄今为止已提出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达300多种,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属不可控制改变的危险因素,有助于筛选高危人群;而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和肥胖等属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下文接下来将带大家认识这些可控因素及其致心血管病机制。



危险因素1——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兴奋交感神经,使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收缩,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同时烟草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促进血小板黏附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从而影响脂代谢,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导致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成。同时还可以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主动吸烟或是被动吸入二手烟,吸烟量和心血管病、肿瘤或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呈显著正相关。队列研究证据显示,戒烟可使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显著降低。无论何时戒烟都会获益。越早戒烟,获益越多。


危险因素2——高血压

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长期的高压血流冲击血管壁,血管张力增高,导致动脉血管内膜机械性损伤,弹力纤维断裂,血管内膜损伤和弹力纤维断裂使血脂易于沉积于血管壁,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增强,释放儿茶酚胺增多,可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壁,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压水平越高,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原因是由于血压增高可使冠状动脉内膜受损及弹力纤维断裂加重,进一步引起血管壁结构改变,降低冠状动脉自我修复的能力,更容易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危险因素3——糖尿病

糖尿病已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糖诱导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


(1)减少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的释放,而增加内皮素的释放,损害血管舒缩能力;


(2)高血糖的直接毒性作用可影响内皮细胞复制作用,使血管修复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内皮细胞损伤,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核心因素,在胰岛素抵抗形成后,通过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及内皮功能损伤和纤溶系统异常等的共同作用下,早发冠心病发生。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蛋白质糖基化及氧化作用加剧,而糖基化终产物将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危险因素4——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是人体内脂蛋白出现代谢异常,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总胆固醇浓度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降低。Framingham研究证实,冠心病发病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呈负相关。胆固醇在血中主要以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认低密度脂蛋白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浓度越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越大。高密度脂蛋白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流行病学资料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 > 1.55mmol/L(60mg/dl)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每增加0.40mmol/L(15mg/dl),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高甘油三脂血症会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即脂质三联症,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5——肥胖

脂肪组织促进血管内皮慢性炎症发展,导致内皮功能失调和血管损伤。肥胖由其独特的机制引起心血管疾病,如系统炎症,高凝状态、交感及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同时可引起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腹型肥胖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尤其是在早发性冠心病。腹型肥胖常常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称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相对危险度甚至超过前两个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6——过量饮酒

虽然少量适度的饮酒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包括增加HDL含量,增加纤溶酶原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然而,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显示,无规律大量饮酒会促使心脏脂肪变性,降低心肌收缩力,导致血管壁脂质沉积,管腔狭窄,甚至引起酒精性心肌病和心力衰竭。除此之外,饮酒还会造成一些经济、精神以及社会问题。


危险因素7——不合理的饮食

我们每天摄入的营养分为两种——常量营养和微量营养,常量营养是指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微量营养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人体所需的热量来自常量营养,而维生素和矿物质不提供热量。过量的热量摄入能导致超重和肥胖,过多的胆固醇、饱和脂肪摄入可引起血脂紊乱,摄入较多的钠、较少的钾、较少的蔬菜水果可以影响血压的控制。众多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饮食结构和食物分类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密切相关:摄入水果、蔬菜、谷类、坚果、豆类、鱼类(更可取的脂肪)、家禽、瘦肉、低脂和无脂奶制品以及植物油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性。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了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应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因素的分析,对可控制因素采取合理的方式避免以尽可能的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刘炎, 蔡安平, 周颖玲. 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7, 23(5).

2. 张远征. 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 23.

3.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协作组.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2018, 46(1).


精彩文章荐读:

【AHA】关于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精准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及降脂目标


何谓心血管总体风险评估?


注:本文内容为【嘉音】翻译整理,转载请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如未关注嘉音,请长按下方图片中二维码关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