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分享丨海绵城市篇

2023-05-10 14:56:27

上一篇对绿色建筑篇进行了介绍,本篇主要针对海绵城市的措施、原则、设计理念、现状及问题、未来发展等论述,希望大家对一些热门的建筑有所理解,并且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有所帮助。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0154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以鼓励雨水径流透过下垫面孔隙(土壤孔隙、透水铺装孔隙等)渗入地下、回补地下水为核心目标。“渗”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地表雨水径流的产生量,从而起到到削峰的作用,减轻城市排涝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地下壤中流的形成,保证河流基流稳定。因为土地表层多为根系和小动物活动层,土壤比较疏松,所以下滲能力比下层密实土层大。雨水径流下渗后,一部分径流被阻滞在土地下层相对不透水面之上,形成沿坡面的侧向水流,最终从表层

土壤中流入河网。壤中流流速缓慢,即使降水停止后,以侧向水流形式向河流补水的过程仍可能继续,故可有效避免枯水期河流水位骤降的问题,对于河流生态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降水时,可通过减少地表径流保障城市水安全;而而在降雨后,则通过地下坡面汇流,补充河水,改善水生态


典型透措施有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池以及渗井等,均可营造出较好的景观效果,提高场地的审美性


然而,上述措施并不适用于所有场地。较高的地下水位和较低的土壤滲透性均是会显著制约滲透效果的场地因素。前者可通过局部覆上拍抬高地面的方式削弱负向影响,但受竖向关系影响,该方式多见于建筑雨落管下方的高位植坛:后者则可通过在现有土壤中掺粗砂或换土的方式改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渗透措施上游应辅助有沉淀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浄化入渗水流,尽可能减轻雨水径流对地下水可能造成的污染。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分区,则不宜规划渗透设施。


透水混凝土


下凹式绿地



以减缓雨水径流汇集速度为核心目标。其典型方式为通过迫使雨水径流暂时停滞在地表凹地内,阻碍径流向下游的集中汇集,化整为零,有效减轻场地排水压力。从流域角度出发,合理统等布设于流域中各子汇水分区中的常留措施,可使各分区径流的出流时间相异,在流域层面起到错峰、削减峰值流量的双重效果,对于降低区域洪涝灾害具有明显作用。


滞留设施应用范围广,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低,既可以是人工硬化场地,也可以是透水的生态绿地,仅需具有定蓄滯空间供径流暂时存放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径流停滞时间过长,产生水质质恶化、蚊虫滋生等问题。建议滞留设施内水体在24小时内排空。典型措施可设调节塘和调节池。前者多以干塘形式呈现,雨季和早时景观效果各异,无水日时可与多种观景游憩功能相结合,后者,常年有水,设计水位与常水位之间即为滞留空间。此外,绿色屋顶则从建筑屋面产流的源头滞留并吸收雨水,可有效减少在城市产流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屋面径流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但该措施对屋顶荷载、防水、坡度以及空间条件等均有严格要求,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调节池的景观效果



在产汇流过程的源头或根据实际情況在水文循环系统的末端,将产生的雨水径流集中收集并储存起来,可同时兼顾削减峰值流量和错峰的功能。水的方式和措施多样。按照蓄水措施所处水文循环过程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源头小型的蓄水措施和末端大尺度的蓄水措施。具体而言,前者以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湿塘等为典型措施多应用于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中。由于位于源头的蓄水措施服务的汇水区面积有限,故措施规模较小。前前文提到的渗透塘、生物滞留池等因都具有一定储水空间,在发挥滲、滞作用的同时可兼顾顺水功效。末端大尺度的蓄水措施以大型湖泊、淀塘湿地为主,服务范围较大,能够在城区乃至整个流域范内发挥重要的防洪减灾作用。另外,由于它们一股多是长时期自然演变形成的,生态环境较好,动植物多样性相对丰富,因而具有较为突出的审美游憩功能。而按照措施所处竖向空间位置不同,又可分为地上蓄水措施和地下蓄水措施。受城市土地开发建设强度影响,为节约用地,水也常采用地下集水桶/箱等方式,它们可用塑料、玻璃钢或金属等材料制成,多适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资源的收集再利用。按照景观表达形式不同,蓄水措施又可进一步分为常年有水的湿塘、景观水池、人


蓄水池


蓄水箱



海绵城市强调借助自然之力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的能力。以有效降低产汇流过程中产生的面源污染为核心目标。按照水体净化的原理不同,可分为物理净化、生物净化和化学净化


物理净化是指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水体中不溶解的呈漂浮或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常见的有重力分离法和筛滤截留法。前者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水体流速,促使可沉性固体经沉降逐渐沉至水底形成污泥。典型的处理措施有沉砂池、沉淀池等。这类措施建议布设于下凹绿地、湿塘、湿地等上游,作为为前置塘,起到沉淀雨水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预处理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筛滤截留法有柵筛截留和过滤截留两种处理方式。植草沟中的砾石堆就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栅筛截留措施,水体中的污染物可以得到初步稀释自净,从而为进一步的生物净化提供条件。过滤截留则指水体通过砂滤池/罐、超超滤膜等,使得胶体、泥沙、大分子有机物以及细菌等都被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标。收集雨水径流转作灌溉用水、中水时,则需使用过滤截留措施,以保证水体达到二次利用的水质标准。


沉淀池


生物净化是环境自净的重要过程之一,指经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水体中的污染物消失或浓度降低的过程。其作用机理是:需氧微生物在溶解氧存在时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为简单稳定的无机物(CO2H20、硝酸盐磷酸盐等):厌氧微生物在缺氧时进行分解,把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分解为H2SCH4等;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则利用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以及氮、磷等。人工湿地便是以水生植物为媒介进行水体生物净化的典型雨洪管理措施之一,其以亲水植物为表面绿化物,以砂石土壤为填料,通过植物根茎基部的生物膜完成生物浄化。同时,生物浄化措施还能够在自然、郊野景观环境塑造以及动植物多样性丰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社区、公园以及广场设计中均有较好的应用范例。生物浄化过程能够通过水体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及溶解氧的变化反映水体生物净化的进程因此该净化方法便于进行时时监测,以为净水措施的后期运营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生物净化池


化学净化指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水体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在化学处理方法中,有以投加药剂产生化学反应(如中和、氧化还原等)为基础的净化措施,也有以传质作用(如吸附、离子交换等)为基础的处理措施。化学净化措施一方面具有使水体水质达到较高标准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化学污染等安全隐患,因此为便于专业人员进行集中、科学、安全的管理,多用于面向城市供水系统的水质净化环节,例如污水厂、自来水厂等净水措施与”“措施相结合,可避免未净化的雨水径流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而与水系统相衔接,则可将雨水用作其他生活杂用水,有效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加之人口的增长以及城镇化的迅速扩张,我国水资源利用量已经基本通近水资源的可供给量。全国662个城市中,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日日缺水量达1600m,年缺水量60亿m。而且,按照现有的用水模式和城镇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00m,在国际标准的警戒线以下。水资源紧缺问题亟须得到妥善解决,时代呼唤新的用水理念与科技。事实上,水不仅是可以再生、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水的循环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包括自然水文循环和人工水文循环系统。自然水文循环系统是指由降水、蒸发土壤下渗、地下水补给、坡面汇流、河川径流等为主导的循环系统;人工水文循环系统多存在于城镇中,主要指由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构成的以人工为主导的水文系统。人工系统利用自然系统中的地表和地下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活动之需,并将使用后的水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使得自然水循环与人工水循环系统密切交织在一起,两者相互依存,彼此作用。但是我国传统的城镇水资源管理模式以向自然系统的单向索取为主要特征,即对于于自然水循环产生的地表径流和人工水循环产生的废水均一了之,将雨水径流和污水视为一种负担,而不将其作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利用


城市人工水文系统



海绵城市概念所承载的弹性内涵,在借鉴国际倡导的低影响开发理论的基础上,也非常注重绿色雨水管理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如城市雨水排放管渠、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结合,以保障城市对于不同强度降雨均具有适度的管理反应机制。面对强降雨甚至超强降雨的情况,面对城市地下水位高、下渗能力有限的情况,海绵城市系统具备适宜的洪涝排泄能力。20世纪后期,在城市排水和洪涝防治体系中,大、小排水系统的概念日益受到业界的推崇。在一些西方国家将排水系统中传统的管道排水系统称为小排水系统(minosvst em),一般包括雨水管渠、调节池、排水泵站等传统设施,主要担负重现期为110年范围降雨的安全排放。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低影响开发措施正越来越多地与小排水系统相结合,在减少工程量的同时,增加生态效益。大排水系统( ma Jor system)由地表通道、地下大型排放设施、地面的安全泛洪区域和调蓄设施等组成,是为应对超过小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的超标暴雨或极端天气特大暴雨而设计的一套蓄排系统。大排水系统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指具备排水功能的特定道路或开放沟渠等地表径流通道;则主要指大型调蓄池、深层调蓄隧道以及特定天然水体等调蓄设施。在我国,2013年广州东濠涌进行了深层调蓄隧道试验段的建设

排水植草沟


地下排水道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施可通过多种技术措施实现,但最基本的单元是常见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雨水湿地、储水池、植物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规划设计者应针对特定的雨洪管理需求和场地环境条件选择适宜措施,这直接关系方案的成功与否。必要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多种措施的组合体,在达到预期雨洪管理目标的同时构建起点、线、面相融合的水景观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低影响开发单项措施往往具有多个功如生物滞留池的功能除滲透补充地下水外,还可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实现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等多重目标。因此,明确各措施功效并灵活运用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关键之一。这里主要介绍生物滞留池(Bio- retent1on)、渗透沟( Infiltrat1 on trench)、集水箱(雨水罐 Cistern system)、植草沟( Grassswa les)、透水铺装( Porous pavement)以及净水湿地( Stormwater Wet ands)这六种代表性设施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城市水循环

配套设施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装

两大困难


1.折叠资金需求量大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去年也表示,首批16座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

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有人估计,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资金约16000亿元。

2.折叠缺乏稳定收益回报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上用得不错,比如污水处理等项目,每年政府作为公共投入的部分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回报给投资商,这方面已经很成熟。但是,“PPP模式用在海绵城市,怎么计算公共服务?它不像一吨污水处理完了是干净的,很容易计算出来。海绵城市相当于在建一个生态绿地系统。这部分的服务怎么计算是一个难点,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特别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还有一定困难。

未来发展机遇

目前,“美丽中国”的建设正在全面进行中,旧工业区、老城区的复兴建设、滨水空间的改造提升、城市绿廊、慢性系统以及休闲游憩绿地的设计建造项目众多,这些都是在为生态化雨洪管理措施的全面落地创造了可能。加之,我国对试点城市采取了经济补充模式,海绵城市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AA设计手绘”

沈建考研第一品牌

北方最大的建筑考研手绘培训机构


网址:www.aashouhui.com

建筑考研群:372272877

规划考研群:49745485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