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南沙 打造珠三角最美阳光海岸

2023-05-10 14:56:27

“南沙的水既有那种三江入海的磅礴宏大气势的美,也有那种小桥流水安静的美”,毕业后十几年来一直在南沙水务局工作的陈小南(化名)觉得,南沙的水,“大尺度”的13条“外水”和“小尺度”的302条“内涌”是如此浑然一体。

当你仔细端详南沙的水系图,沙湾、虎门、蕉门、洪奇沥几条“外水”的北面塑成了玫瑰花的花蕾形状,蕉门、洪奇沥、凫洲、狮子洋穴水道南面组成了绿叶上托的样子,南沙的“外水”看起来就像一支水中绽放的玫瑰。


理解南沙,绕不开“水”。

在几乎毫无人力介入的时代,南沙的底子是13个“围”(即:蕉东联围、鱼窝头围、番顺联围、沙仔岛围、小虎岛围、大坳围、高新沙围、四六村围、义沙围、万顷沙围、龙穴围、沥心沙围、缸瓦沙围)和3座山(即:十八罗汉山、大山乸、黄山鲁),这些“围”便是经年累月江海交汇冲积而成的“岛屿”,13个大岛之间隔着“外水”,从而形成南沙的原初轮廓。

从“沙埠”、“沙浦”、“大沙”、“义沙”、“南沙村”这些古老名字,你就能感受到这里传统的沙田特质,人们靠农耕和渔猎活着。南沙的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的山是黄山鲁,只有295米,最“年轻”的岛屿是南面的“万顷沙围”和“龙穴围”。

伶仃洋岸线与浅滩历年变化:

第十九涌。

上世纪50年代之后,沧海桑田。

南沙地区的人们抛石促淤,他们从黄山鲁、大山㟂、乃至西面的中山市运来巨石,一两公里成一“围”,彼时“万顷沙围”一带的茫茫滩涂,就是这样以“三年一围”的速度成型,一直围到如今的二十一涌。

桑基鱼塘的作业方式也由此风行——在鱼塘里养虾育鱼,或者在田地上种植蕉林瓜果,成了南沙原住民最主要的营生手法。在这片沙田和水塘的滋养下,新垦的莲藕、横沥的火龙果、榄核子沙的果蔗、万顷沙的番木瓜和皇帝蕉生机勃勃。

南沙经济发展的真正起点,始于上世纪80年代霍英东家族开始注资开发“焦东联围”东面南沙湾一带的“小南沙”。后来,广州市委市政府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南拓”,2013年南沙被评为国家级新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被定义为国家战略,南沙承载的使命不断升级。

与定位升级“配套”的,便是南沙水系规划的更新迭代。

2010年的版本以水利为主,关键是“不出水安全问题”,到2014年的版本,更加讲究水系和城市的融合,位于城区的103平方公里核心地带——明珠湾区是这版水系规划的重点,而最近正在做的最新版水系规划,则更加讲求全域性(城乡)的衔接,以及“海绵城市”这样的生态优先理念。

预计今年“落地”的新版水系规划将从8个方面对南沙的水系进行全面梳理——水系总体规划和骨干河湖蓝线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防洪(潮)排涝规划、排水防涝规划、污水规划、供水规划、以及智慧水务规划。

玫瑰芬芳却带刺,南沙被水滋养,与此同时又必须让水驯服——803平方公里的南沙,有1/3是水域面积,“外水”岸线总长441公里,内河涌总长620公里。地势低洼、位于珠三角下游河网地区的南沙若同时遇上风、暴、潮、洪的恶劣天气,极易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如何与水融洽相处,是科学,也是艺术。

“岭南水乡,钻石水城,国际水都,理想湾区”,这是未来南沙被期待的水的模样。

从乡到湾,这一路走来,南沙水的性情,越来越被驯化了。

灵山岛兴 超级大堤

以蕉门水道和南沙的中心点为圆心画一个椭圆,毗邻蕉门水道周边近50公里的岸线未来将筑起宽度范围约30米至100米的“超级堤”,而现在,灵山岛尖6.8公里长的V型“超级堤”已雏形渐成。

灵山岛的建设已经启动。

随着南沙发展潜力上升,土地价值上扬,“超级堤”的概念已从规划走入现实——现在,位于“明珠湾区”核心地段的灵山岛尖,这个3平方公里的区域被一条V型、宽度50—100米的超级堤环绕,堤防宽度足足是高度的30倍以上。而且,防灾级别和建设标准也是区内最高的,具有“20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 “超级堤”结合了堤防、道路、景观生态、建筑多种元素,也就是说,除了可以“防洪”,还有很丰富的景观功能,可以在上面设置观景台、休闲广场、绿化草坪等让人们更加亲水的小尺度空间和建筑元素。

灵山岛尖的超级堤已具雏形。

熟悉水利的专家说,其实,“超级堤”离广州市民很近,珠江两岸宽广的堤岸其实也是“超级堤”,它的理念就是,除了具备传统的堤岸防洪功能,还利用道路宽度和建筑退缩的距离,让人们在视觉和体验上更亲水。

对南沙来说,让人们更好地“与水对话”,是规划师赋予这个巨无霸工程的人文内涵。

超级堤堤段规划范围。

2017年9月11号上午,灵山岛尖的明珠湾开发展览中心,三台大巴下来的人群涌向展览馆,他们观看了两个讲述南沙未来蓝图的小短片,听了导游小姐讲述超级堤如何被规划在这座新兴的“岭南水城”,约莫半个小时,人群又纷纷上车。这些以长者为主的海外华侨,有人惊叹“南沙的邮轮母港吨位比美国的还大,好犀利啊”。

站在附近的江灵北路,东北面是高耸的楼盘,西南面是堆满了沙、石头以及宽广的、一直延伸到水面的“超级堤”,从2014年就开始启动的这项水利工程,已经基本成型。

灵山岛尖的超级堤被分成“三级”挡墙,高度依次从6.5米到8.5米不等。其中,一级挡墙利用原来的旧堤护岸挡墙加固,把墙顶部做成亲水平台,二级挡墙嵌上石头,这是为了抵御强悍的风浪侵蚀,三级挡墙会利用宽敞的平台做成瀑布广场等景观。

根据规划,南沙建设超级堤段的区域集中在明珠湾新城的蕉门河水道中心周边一带,主要包括灵山岛尖堤段(即将完成)、横沥岛尖堤段、珠江街一涌东——七涌东堤段、龙穴岛龙穴北组团国际航运服务区堤段、蕉东联围蕉西水闸——大角山堤段(即明珠湾区慧谷片区),总长约 44.3公里。

之所以选择在这个片区做“超级堤”,和明珠湾起步区对南沙发展的战略作用不无相关,未来,这个片区将建成面向世界的珠江口湾中央商务区,兼具现代金融服务集聚区、总部商务办公区、钻石水乡居住社区的综合功能。

凤凰湖起 海绵润城

走出蕉门地铁站,跨过天桥来到凤凰大道,在南沙区政府前面“刷”一辆小黄车,沿着红色的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的慢行径,一边骑行,一边欣赏西面凤飞湖的风景,湖畔的叠翠峰楼盘包裹着绿色建筑保护网,吊臂在繁忙穿梭。

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深50米的废弃采石坑——位于大山乸东南面的这个石坑成形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从山脚挖出石头用来搞城市建设,其中包括万顷沙一大片“抛石促淤”围垦出来的新土地,就有这些石头的踪影。南沙这样大大小小的石坑还有许多。

经年累月的挖掘,这些采石场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暴雨时甚至导致周边山体滑坡,死水排不出去,有的周边甚至是养猪场,养殖污染进一步让环境恶化。

2002年,摄影师许培武镜头下的废弃石坑。

如今,南沙的这些采石坑正慢慢变身成湖泊,右侧呈葫芦采石坑是已经完工的“凤飞湖”。

如今,南沙的这些采石坑正慢慢变身成湖泊,比如“凤飞湖”。

凤飞湖所在的采石坑,源水引自蕉门村涌,东西流向的蕉门村涌向东流入蕉门河,南北走向的蕉门河贯穿南沙中心区,北面直通小虎沥水道,南面汇入蕉门水道,从蕉门水道继续往南贯穿龙穴南水道,然后和外伶仃洋交集。从涌到河到外水道直至汇入大海,与海相连的废弃石坑由此变得灵动起来。

根据规划,包括凤飞湖在内的大山乸东南面6个废弃采石坑都将“化坑为湖”,而且通过周边的“一河十四涌”引水连通它们。未来,这6个石坑和附近的湿地连通成7个湖泊,名为“凤凰湖”,水面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修复和优化凤凰湖及周边水系系统,实现山水相连,建设海绵城市典范和水乡生态示范区”,最新的规划这样“定位”这些采石坑。

总的来说,石场连成湖泊之后,起码有三个用途——连通了山水,增强防洪调蓄能力;逐步修复以前由于采石造成的生态破坏;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

实用功能之外,尤其值得期待的是凤凰湖未来的景观。仅仅是凤飞湖,周边就规划了日月岛、地标塔、文化广场、水上舞台、游船码头、以及城建档案馆等景观,这里未来还将栽满香樟、秋枫、扁桃、仁面、红车、黄金香柳、山瑞香、鸭脚木、米兰、希美丽、九里香。

凤凰湖景区规划效果图。

而整个凤凰湖景区一共有38个景点,除了六个以“凤”起头命名的湖泊外,“桃花岛”、“烟雨台”等景观引人遐想。此外,水上航道、步行道、自行车道三者组成的慢行系统蜿蜒其间。未来,人们可以骑着自行车在蕉门河西面三条南北走向的“蕉门河滨水绿道”、“南沙休闲绿道主线”、坦尾涌滨水绿道”上纵情欣赏湖光山色。

这7个湖泊分别被命名为“凤鸣湖”、“凤起湖”、“凤翔湖”、“凤举湖”、“凤林湖”、“凤采湖”、“凤集湖”。每一个湖泊都有故事,设计师说,之所以如此命名,是以凤凰湖的名称为出发点,结合南沙发展愿景来考虑的,以凤凰生而高鸣、振翅而起 、顺风而翔、空中翩翩起舞、见梧桐而落、落而显耀一方为故事线索。

而与“风尾”的“凤泽湖”隔着一条高速公路的,是公路以南规划中的红树林湿地,将城市废弃的低洼地与湖泊相连接,种上植被,变成“自然界的污水处理厂”——湿地,从而净化河道水质,这种人工湿地的规划思路,未来还会在南沙境内不断铺开,“海绵城市”的理念正在一点一滴渗进南沙的版图。

通过增加水的面积,增强区域的“海绵性”,无论对实际功能(比如调蓄)还是景观都有好处,而凤凰湖并非孤例。南沙重点开发的灵山岛尖西面,目前正在开挖一个水面面积8.3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取名“灵山岛尖竹湖”。

竹湖建成后,将会提高灵山岛的调蓄和排涝能力,并且提升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未来这里湖景可色,整体设计了30个景观,靠近番中公路西面的湖区还专门设计了拥有17个小景观的“岭南庭院”,曲桥、假山、浮岛、湖心石,岭南韵味跌宕其间。

与灵山岛尖毗邻的横沥岛尖也是南沙开发的重点区域,它被定位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总部基地,IFF(国际金融论坛)总部会址就会落地在这个岛的东部,而它的西部则以河网湿地风貌为主。

“竹湖就是三平方公里灵山岛尖的一个大海绵,而凤凰湖就是蕉门河中心区的大海绵,整个南沙其实是更大的海绵,因为水面率高,通过外江、内河、闸门、泵站的调节,有强大的调蓄能力”,陈小南这样理解南沙的“海绵城市”气质。

根据最新版的水系规划,榄核镇、大坳围、万顷沙等区域,都将规划增加湖泊来“调蓄”,高新沙围也将建一个平原水库,这可以保证储存南沙10-20天的临时用水量。与此同时,在黄山鲁、大山乸等山体周边将新做截洪沟,减少水浸隐患。

除了政府部门用心良苦去构建“海绵”,一些敏锐的开发商早在做南沙的楼盘开发时,就通过增加“湖景”的方式让房子卖个好价钱,比如时代南湾、天玺湾、滨海花园,这些新型小区内的湖泊原来就是废弃采石场或小水塘。

俯瞰湿地公园。

对于别的区域,海绵城市可能是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简易生物滞留设施这些综合的人为努力,但对南沙而言,海绵是基因式的底子。而最新这轮南沙水系规划,更是专门做了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

万顷沙中 国际社区

现在万顷沙的巨幅土地,大多都是最近几十年人力“围垦”出来的结果。不过,“白纸”有白纸的优势,根据规划,未来万顷沙的中部将建成现代国际开放社区——小尺度亲水空间、加密社区级水网这些理念,都将融入这个后起之秀的毛细血管中。

根据初步规划,万顷沙中间将开挖一条贯穿南北的河涌,通过完善万顷沙的水上交通体系,从北到南形成万顷沙现代都市—现代社区—美丽乡村—湿地景观旅游区—湿地核心保护区的多层次多元化生活体系。

而对于中部的国际社区,则会“把水面引入社区、地块内部,形成人水交融、人水共生的生态社区”,据了解,这片区域水系规划布局会以宜居为目标,适度新开河涌,增强现状河道的连通性,从而保证水体循环更新;还会加密社区级水网密度,营造小尺度的亲水空间;并建设水上交通体系,实现水上巴士、游艇和小舢板在各个分区组团之间畅行。未来,万顷沙中部将在制度、文化、公共服务方面都与国际接轨。而一些国际规划理念,比如新加坡做水规划时用的ABC(即活力Active、美观Beautiful、洁净Clean)也融入其中。

十九冲,渔船停靠在堤内。

最新这版南沙水系规划,在水环境的专项规划中专门做了“南沙特色水街”规划,提出了“一箭八心定水城”的理念,将岭南风情水街景观线、大岗镇宗祠绿道核、明珠湾钻石滨水绿道核、万顷沙生态康养水街、东涌岭南风情水街绿道核、黄阁镇古粤民俗绿道核、蕉门河城市休闲绿道核、海战文化滨海绿道核、龙穴健康体育绿道核这些元素划分成了5条水街——国际海港水街、生态风景水街、历史风情水街、主题产业水街以及岭南民俗水街。

规划中的南沙水街。

从“宜居”的角度,这次规划描摹出一幅“阳光海岸”的景象——“利用海水、滩涂、堤岸、环岛宽阔的无敌海景,结合市政道路建设,纳入海滩、休闲公园、自行车慢行系统、滨海广场、歌剧院等打造珠三角最美的‘阳光海岸’”。

南沙水系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外水不动、内水可调。像蕉门水道这样的外水要顺其自然,不用人力改变它的流向,但是区内302条河涌属内水,可以通过局部改变流向让水循环更顺畅、区域的水功能更强。

纵观最新版的南沙水系规划初稿,规划新开河涌最多的区位主要集中在明珠湾区一带,尤其是灵山岛尖、横沥岛尖、万顷沙北部、龙穴北,这些区位都是发展商住的核心区,“让人们可以更亲水”是在这些区位增加“毛细血管”河道的重要原因。比如,灵山岛尖的水系重构已成雏形。3平方公里的灵山岛尖属于南沙城市建设的起步区,是南沙未来商业商务的核心发展区,岛尖的东环涌、西环涌、北环涌、南环涌、规划横一涌、规划横三涌、规划纵一涌共7条河道都是新开的。

夕阳下的龙穴岛。

“这几版水系规划的一个理念转变,其中一点就是从传统水利到城市水利的变化”,陈小南说,水和城的融合体现在诸多细节,比如灵山岛尖的水系方向调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原有流向的河涌水系对地块的切割,重构内水的体系,将它和城市的用地布局、配套需求等方面进行“匹配”,达到水城相融。

新版的水系规划强调“因水制宜”,对于要建设为城市的区域,“引入先进理念优化现有水网,以满足城市整体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城市功能要求、提升城市价值、土地价值、挖掘水的复合功能,以水为核心、提升城市综合价值,打造稀有、精致、高品质的钻石之都”。

来源:综合网络,侵删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