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摘编

2023-05-10 14:56:27

  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打造弘扬红色文化的照金景区、彰显中医药养生文化的药王山景区、传承宗教文化的玉华宫景区和大香山景区、体现耀瓷风韵的陈炉古镇景区。同时,依托王石凹煤矿、耀县水泥厂等老工矿企业,发展特色工业旅游;包装项目,传承柳公权、范宽等历史文化名人风骨,用文化吸引人。 

加大互联互通,打通对外开放新渠道。加快“西安—铜川城际铁路”建设,借鉴“沿黄公路”,建设一条兼具生态、观光、旅游、文化、城镇发展等诸多经济功能的铜川市旅游最美公路。建立旅游联盟互联,旅游文化互联。同时编排、选送优秀作品参加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国陕西传统文化周等活动,提升文化软实力。

拓展旅游发展新格局。将铜川打造成全国中医药产业聚集地、中医药文化传播地、中医药商贸物流集散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让大棚蔬菜、苹果园、樱桃园都成为特色观光农业的景区景点。

加强媒体宣传。活动宣传推介,强化新媒体运用,实现报纸、新闻、纪录片等宣传手段全覆盖。推进景区智慧旅游建设。加强与国内知名旅行社的深化合作。办好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铜川年会、铜川金秋旅游季、“5•19中国旅游日”等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和各界友人一起宣传铜川。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就业容量。建议整合多个部门政策资源,集中政策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生产基地,提升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农产品;鼓励企业加强基地品牌建设;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农村新业态,打造现代农业模式,积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乡镇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建立集仓储、冷藏、运输为一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通过“三变改革”,实现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激活现有沉睡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定实现规模化经营。制定完善我市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建立安全有序的流转机制,同时,限制农村土地流转的用途;强化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建立高效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多种形式释放土地生产力。推动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托管,可以吸收借鉴我省长安区的“土地托管”、湖南长沙的“代耕代种”、江苏射阳的“联耕联种”等农业生产托管形式。同时,重点扶持发展以本乡本土本村民为主体的生产经营合作社,土地先统一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统一规划使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扶持农业生产生力军。多渠道开展不同层次的立体式农民培训,优化农村软、硬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涉农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创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输送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支持。将个人发展与地方发展相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就业致富家业”的“乘法效应”;让回乡成功创业者现身说法,用亲身经历讲述创业故事,激励有志向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同时,通过评选“创业之星”,在各大媒体大力宣传创业故事,提升农村创业的带动效应。 

  建议整合教育资源。一是对全市所有学校进行摸底,对生源过少或没有生源的教学点进行合并或撤销。二是加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师资力量配备,使其发挥作用,为主城区学校减轻压力。三是将生源过少的初中学校整合为中小学,办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

优化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教师流动管理,按照现有学校规模,合理调整配置师资力量。二是加大教师招聘力度,积极争取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及时补充中小学教师队伍。

加强教育管理。一是提升校长(园长)管理能力,加强教师岗位管理和校园安全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二是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出台激励机制,鼓励老师争当“名师”。三是通过组织优秀年轻教师参加国培省培计划,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利用大学区教师互动教学、名师常态化示范教学、集中培训与派出学习相结合等方式,全面提高各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合理布点建校。一是新建学校要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合理布点,严防学校布点过于集中或没有。二是对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进行必要的改建和扩建,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须的硬件,真正发挥其功能。三是及时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学校与幼儿园建设及建成移交工作,做到建成一个使用一个,避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用好政策优势,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落实好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中医药种植、加工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各区县、园区管委会要承担起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做好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后勤保障服务。

推动中药材种植现代化,提高药材质量,增加流通渠道。鼓励支持企业引领,推广“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引导农户种植黄芩、党参、丹参等本地适生药材,培育地方特色品种。积极与中医药企业接洽,形成多元、稳定且需求量大的中药材销售渠道。鼓励成立专门的中药材合作组织,整合农户手中的中药材资源,利用“互联网+”形式加快中药材的流通。

加大中医药生产研发力度,增加科技含量。加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和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本地企业、研究院所加大中医药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中药材在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妆品等方面开发利用。建立中试科技园,积极开发中医药食品、茶品、饮料等。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中医药循环经济。吸引3—5家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广、影响力大、带动性强、发展潜力足的骨干、龙头中药企业入驻铜川,重点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提取物、健康食品制造等相关产业。采取“扶大扶强、联小联弱”的办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医药中间体—制药—药渣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加强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用足用好“药王”品牌,加快中医药文化建设。组织召开国际国内中医药合作交流研讨会、名老中医座谈会等文化交流活动,研究探讨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承和表现形式,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普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地表水源工程建设。利用过境水源、集中降水期、多降水区及水质较好等相对有利条件加强地表水源工程建设。重点是龙潭水库尽快竣工投入使用。加快后河沟、王家坪、孙家河和雷家沟水库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重点保障北市区用水安全。

地下水源工程建设。铜川浅层地下水为重碳酸盐型低矿化度水,水质好,适宜饮用。虽受地表河水污染影响,如做处理,尚可饮用。重点做好可用地下水源调查、水源采集网点、输送管网规划、建设,编制启用地下水源应急方案,做到一旦启动,便能及时有效供水。

民井水源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这些自备井和民井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制定应急预案,选定采用网点,建设联网输送管道,以便一旦启用就能够直接并网供水。 

异地联网应急供水工程建设。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向省政府建议出台打破区划分割区域联网应急供水规划或方案,促进铜川与周边市县区域联网应急供水,提高铜川供水安全性和应急供水的反应能力。

区域外调水工程建设。铜川后备水源建设除挖掘自身资源的供水能力外,重点考虑引进域外水源或大规模开发过境水源。重点引进泾河东庄水库水源。充分利用北洛河过境水。 

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建设。包括特别枯旱期水源发生枯竭,供水设施及管网遭到破坏造成大面积停水,发生交通运输事故造成主要水源与供水系统出现重大污染,供水厂出水出现严重异臭、异味或毒理性、放射性、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矿山、化工厂、危险物品仓储设施发生违规排放或事故造成水源污染,供水系统人员与设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以及其他应该编制与建立的应急预案。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企业通过成立技术研发机构、培养技术研发队伍、改进技术研发条件等方式,增强企业自身创新能力。

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资金的投入,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杠杆、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支撑、社会多元化投入为基础的创新投入体系。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和股权市场,直接融资。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来铜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建立铜川创新投资基金、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创业孵化资金,支持非公科技企业创新创业。设立主要为非公科技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信用担保体系。

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建议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议”的办法,加快引进能促进铜川产业腾飞、带动转型发展的特殊性人才、关键性人才。在落户、生活补贴、工资、购买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向引进人才倾斜。

加强产学研合作。一是依托陕西科研院所、高校众多的优势,聚焦铜川转型发展,发挥好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快与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二是以市场经济调节为主,通过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科技入股、股权合作等方式,对我市重大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三是鼓励和支持非公企业引进和转化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技术成果,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四是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努力形成具有铜川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品牌的拳头产品。

重视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优化提升我市营商环境,以优良的投资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各地科研院所、高校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在我市建立科研院所和站点,努力把我市打造成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集成的洼地,助推我市科技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深化思想认识,增强铁腕治霾决心。,继续坚持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强化领导、各级联动,夯实大气治理责任,在全市上下形成更加强大的铁腕治霾合力。二是树立常抓不懈的理念,坚持经常抓、抓经常,始终保持高昂的态势,以铁的意志和毅力打一场铁腕治霾持久战。三是加强铁腕治霾工作的督查、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自身问题,认真整改中省反馈问题。

深化专项行动,增强防治工作措施。继续突击抓好六方面的治理。。二是加快煤场治理。依法依规取缔所有劣质煤销售网点,整合现有煤场,加快建设各区县煤炭优质化配送中心,加强对煤炭供应、储备、配送、使用等环节的监督。三是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热建设。四是加大防尘治理。五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治污降霾的关系。六是推进环境自净能力。

深化体系建设,。,,,做好各级网格员的培训,。二是建立健全铁腕治霾监测体系、研判体系,进一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为全市大气应急预警、信息发存、分析决策和污染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和技术支撑。三是提升区域间联合行动能力,加强全市各区县间统一行动的协调。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逐步建立健全全市各级铁腕治霾工作资金保障体系。

深化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环保行动。一是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显示屏、展牌、报纸、微信等灵活多样的宣传渠道和形式扩面增密,在全市上下营造更加浓厚的铁腕治霾氛围。二是做好公众的教育引导工作,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广普及治霾知识,积极倡导文明、节俭、绿色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全体公众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不断把全市铁腕治霾工作推向新阶段。

  完善体制机制,为招商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体制、考评奖惩机制、项目帮办制、全程代理制、项目跟踪落实责任制、入园项目后续服务等制度。二是积极推行并联审批,优化行政服务效能,坚持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解决项目前期筹建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下放审批、核准、备案权限,健全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投诉问责制等,大力推行在线审批,为各县(区)重大项目的审批开设绿色通道,确保招商工作顺畅、快捷。

加快项目库建设,提高招商引资效率。一是要结合实际尽快明确我市招商工作的战略定位、产业导向、政策措施和试点示范等,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选址,实行差异化招商。二是要以装备制造产业、新兴产业为重点,谋划和储备工业项目。以旅游养生业、休闲度假业等为重点,谋划和储备基础设施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打造休闲养生胜地。三是要围绕转型升级,积极谋划储备原料加工、出口创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环保节能、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项目。 

拓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资金难题。当前除了银行贷款、企业自筹、风险投资、私募资金、PPP等,融资形式还有很多,要帮助企业寻找适合的融资方式,以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强银企互动,解决招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形成招商引资合力。市招商引资工作要强化统筹协调作用,对工作迟缓、不力的单位要予以调度,为招商引资各项政策落实提供强力保证。同时,建议招商部门及时汇总更新全市重点招商项目库,制成重点招商项目统计表,方便小分队有针对性地做好招商工作。


  完善工作机制。适时召开建设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工作推进会,进行再部署、再安排。针对存在问题,按照市级领导工作分工,每个方面问题明确一名领导负责,一个单位牵头具体落实。

细化工作方案。细化分解“五新”方案工作任务,特别是对传统产业要逐产业明确转型升级方向和步骤,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工作措施,抓好督办落实。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培植新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子机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装备制造、中医药、文化旅游等接续产业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开发工作。引进一批国家和省级实验基地、研发中心、创新平台项目,吸引知名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各类园区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围绕我市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的实际需要,加大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并在科技立项、平台建设、创业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抓好园区、景区平台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景区布局,坚持产业集中、要素集约、错位发展、开放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遵循园区产业聚集方向,把现有园区纳入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认真研究全市重点园区发展定位和功能定位,确保全市招商引资一盘棋,产业项目摆放要科学合理,避免造成各园区布局分散,功能重叠。专题研究各园区名称定位,加强园区对外统一、整体的品牌形象宣传;根据园区的定位确定产业项目的落地,提升园区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建设园区标准化厂房,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不断提升园区、景区承载能力和公共配套水平。

加快项目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建立和完善推动项目前期储备、转化落地、服务保障、跟踪管理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通报,对进度迟缓、推进不力的实行跟踪督办。制定出台《铜川市扩大有效投资考核奖惩办法》,将项目策划、项目推进、项目库建设一并纳入考核范围,着力解决大项目、好项目缺乏的问题,考核结果将作为安排项目前期经费的重要依据。建立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会商分析、集中解决。建立招商引资专业队伍,进一步加强对招商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定期检查、督查,每季度通报情况。

积极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支持传统产业形成核心技术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引导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生产模式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围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建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体系。推进PPP经营模式,做大做强公共服务业,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积极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加快中国(西部)工业品数字港、大唐跨境电商国际产业孵化园等项目建设,尽快做大做强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健康养老服务业,努力打造“一枢纽五中心”现代物流体系。 

  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运用各种载体和媒体,广泛宣传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意义及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氛围。加大项目筛选力度,做好项目申报,力争有更多的县级项目入选省、市级的保护项目。  

建章立制,强化措施。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市文化部门加强协调,开展民间文化进课堂、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定期举办“铜川市民间文化艺术节”,开展民间手工艺品展览和民间曲乐、舞蹈、社火表演,表彰奖励在非遗工作中做出贡献的民间艺人。

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建议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投入,专款专用,改变“重设立、轻规划”“重申报、轻保护”现象,切实做好申报、挖掘、保护、传承等工作。设立非遗项目发展奖励资金,对取得成果的项目采取奖励办法,确保珍贵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有平台、可传承、能发扬。

加强培训,人才兴市。建议整合全市乡土教材,以中小学校本课程形式,在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上重挖掘、重质量、重传承。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交流学习,聘请传承人授课,创新传承方式,使传承方式由个体走向群体。定期召开非遗保护研讨会,创办相关刊物,撰写学术论文,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研讨,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进一步宣传非遗保护工作。

创新载体,传承发扬。建立全市非遗文化展馆,采用动静结合,运用文字、录音、摄影、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示我市非遗成果和传承技艺。建立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合理利用非遗项目,合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强非遗项目与铜川旅游产业的融合,增加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宣传教育要到位。利用报纸、电视、微信、网站等媒体,做好“线上”推广,提高网络覆盖面。通过举办特色景点推选、森林旅游年会、体验生态等“线下”活动,提高全民参与度。印发宣传册、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制作专题片(画册)等,提高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

组织领导要到位。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多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协调市政府与各区县、部门签订创森目标责任书,列入年终考核。

资金保障要到位。要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方联动”,财政投入、争取支持和招商引资“三管齐下”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年加大“创森”资金投入,按照要求,落实好市级财政每年5000万元以上、区县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的投入标准。

造林绿化要到位。2018年是我市创森关键年,各县区、各部门应围绕增加城区绿化量,建绿、造绿、添绿、透绿、挂绿,打牢创森基础,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做好城市集中供热施工项目审批。规划部门应在总结前几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对供热施工项目的审批,尽量保证项目施工在上半年开始;供热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工期,在冬季到来之前完成管线铺设和二级换热站安装。

提升供热服务质量。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当由供热面积扩展向供热服务提升转变。供热主管部门和供热企业应提升响应速度,接到问题反映后第一时间答复解决。小区物业要主动作为,每年组织供热管网泄露破裂等供热中断事故应急演练,对供热客服人员进行规范化礼仪培训等,使群众不仅感受到供热温度的温暖,更感受到供热服务的温暖。

采用先进技术推进供热智能信息化管理工作。通过设置智能热网监控中心,安装客服系统、自控系统、地理位置信息系统等,实现实时监控、自动调节及大数据分析功能,提高供热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引热入西”长距离供热。我市应当积极利用丹麦区域供暖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引热入西”长距离供热技术,推动铜川向三原、西安北郊进行城市集中供热,缓解西安市因天然气供气不足造成的供暖压力,更大限度发挥我市的独有地位和作用,为铜川后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摄影:李乐天

文字编辑:刘菁 田怡心 李湘

编辑:李乐天

审核:刘菁

官方网站:http://www.sxtczx.gov.cn/

投稿邮箱:gejietongchuan2015@126.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