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肝药物

2023-05-10 14:56:27

一、保肝药物的分类

  1. 抗炎类(中药之一)

1.1甘草酸制剂:目前应用最多的保肝药物,从中药甘草中提取,有效成分有18a,18B2种异构体,a体抗炎、激素样作用强于B体。

作用:具有强大的抗炎、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有激素样作用而无明显激素样不良反应,有良好的利胆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型肝炎的治疗。还具有抗纤维化、增强细胞免疫、抗过敏作用,可用于肝脏之外抗纤维化、调节免疫、抗过敏治疗。

注意事项:肝功能好转后应逐渐减量;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慎用。

分类:第一代为甘草甜素;第二代复方甘草酸苷,为B体甘草酸单铵盐类;第三代为以a体为主的a、B体混合制剂,如:甘草酸二胺;第四代为纯a体制剂,如:异甘草酸镁。

1.2苦参素:抑制乙肝病毒,改善肝脏微循环,利于胆红素代谢,消除黄疸和腹水,降酶保肝,保护肝细胞膜、抑制纤维化因子释放。

2.促进能量代谢

2.1水溶性维生素:提供肝脏代谢物质,维持肝脏正常功能,保持代谢所需各种酶的正常活性。 

2.1.1维生素C:可逆的还原性,减轻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减轻肝细胞的脂肪变性、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肝糖元合成。

2.1.2复合维生素B:糖代谢、组织呼吸、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所需辅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2.1.3维生素E: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

2.2辅酶类:生物的催化剂,纠正人体功能失调,恢复机体的正常代谢。      

2.2.1辅酶A:是体内乙酰化反应的辅酶,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有作用

2.2.2ATP:含高能磷酸键物质,是体内器官活动的信使或递质,能供给机体生理生化反应所需要的能量。

2.2.3肌苷:细胞内转变成肌苷酸,进而变为ATP参与细胞代谢。

2.3门冬氨酸钾镁:参与三羧酸循环和鸟氨酸循环,促进细胞除极化和细胞代谢

2.4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消耗和转运肝脂肪,降低血中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的浓度,改善能量代谢。

3.解毒类:为肝脏提供巯基或葡萄糖醛酸,增强肝脏的氧化、还原、水解、合成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并通过尿和胆汁排泄出体外,从而减轻有害因素对肝脏的持续损害。

3.1还原型谷胱甘肽:在体内r-谷氨酰循环中提供谷氨酰基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膜的完整性,肝细胞受损时为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提供还原剂,抑制或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保护肝细胞。

3.2硫普罗宁:结构中的巯基具有还原性,有对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参与三羧循环中糖代谢和脂肪酸氧化,促进乙醇和乙醛的排泄和降解,抑制甘油三酯在肝脏的蓄积。

3.3葡醛内酯(葡醛酸钠):体内在酶的催化下变成葡萄糖醛酸,与肝内或肠内含有羟基、羧基和氨基的有毒物质及药物结合并排出;降低肝淀粉酶的活性,阻止糖原分解,使肝糖原增加。

4.利胆类

4.1腺苷蛋氨酸:增强细胞膜磷脂甲基化功能,活化其生物转移反应,恢复胞质膜动力学和流动性。

4.2熊去氧胆酸:正常胆汁成分的异构体,增加胆汁分泌,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松弛括约肌,促进胆汁排出。

4.3茴三硫:分泌性利胆药,不增加肝脏负担,可降低肝脏门脉高压,消除肝瘀血,促进肝细胞活化。

5.降酶类:具有抗氧化、稳定肝细胞膜的功能,可促进蛋白合成、减少细胞凋亡。

也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此类药物的降酶作用原理为直接抑制了转氨酶的活性,其降酶作用仅仅是一种假象,而肝脏的病理损害并无改善,所以并无真正的护肝作用。降低ALT作用肯定,而对AST作用不明显,有认为降酶是因其中和血清中的ALT,并无保肝作用。药动学:通过肝脏代谢,大部分自粪便排出。因此对降酶类药物应持谨慎态度。

5.1联苯双酯

5.2双环醇

6.促肝细胞再生

6.1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健康乳猪新鲜肝脏中提取的小分子量生物活性多肽物质)。作用:能刺激正常肝细胞D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保护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膜,保护肝细胞;抑制肝细胞凋亡,抗肝纤维化作用,减轻肝损伤。适应症:用于亚急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早期或中期)的辅助治疗。

6.2多烯磷脂酰胆碱:外源性补充磷脂成分,增加膜流动性,可分泌入胆汁,稳定胆汁。

7.中药类--五味子、茵陈、垂盆草等药物均有明显保肝降酶功效。

7.1茵栀黄(茵陈、栀子、金银花、黄芩苷):利胆、退黄、降酶、保肝、利尿、解热、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7.2舒肝宁(茵陈、栀子、黄芩苷、板蓝根、灵芝):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益气扶正、保肝护肝。

7.3水飞蓟: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

7.4齐墩果酸(青叶胆、女贞子):保肝降酶、纠正蛋白异常代谢。

8.促进蛋白质合成

8.1人血白蛋白: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营养供给

8.2氨基酸:提供合成物质


二、保肝药物的选择

  1. 病毒性肝炎

1.1急性病毒性肝炎:多为自限性经过,保肝药物宜遵循简单、安全原则,忌大量、多种滥用。可给予维生素、葡醛内酯,可选用一种中药,如:茵栀黄等。

1.2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迁延,病毒难于清除,肝脏损伤与自体免疫反应相关,保肝治疗是主要手段。选用抗炎保肝药物更为适当,适当辅以营养补充类药物和中草药。比如:甘草酸制剂、维生素类、促肝细胞修复类、中药,等,一般选1-2种即可。

2.自身免疫性肝病:常需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保肝药物选用有类激素样作用的抗炎类药物为佳。多有胆汁淤积表现,须加用利胆药物。中药有辅助治疗作用。

3.药物性肝损伤药物直接损伤肝细胞和过敏反应等,可伴肝内胆汁淤积,可应用抗炎类、利胆类、解毒类。

4.脂肪肝、酒精肝

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或酒精摄入过多造成肝脏损伤,多因不良饮食生活方式导致,以低脂肪饮食、戒酒等为主。肝功能异常者,可应用必需磷脂类,可试用熊去氧胆酸,中药也可应用。

5.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过多铜沉积,可应用硫普罗宁。对于各种先天性黄疸病人,各类药物效果均不理想。

6.其他疾病伴发肝损伤,如:全身重症感染、肝脓肿,等。治疗原发病为主,保肝治疗参考急性病毒性肝炎。


三、保肝药物应用的原则


  1. 保肝治疗是综合治疗中的一部分,起辅助治疗作用;

  2. 每次用药应选用1-2种,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3. 肝功能正常后逐渐减量或停药,维持肝功能正常3m左右。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