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生物必修三总结

2023-05-10 14:56:27

        本次推送的主要目的是使得我更方便地获得本总结。

        本次推动的内容不保证正确。

        建议横屏浏览。


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1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几个实验

1.1880,【英】Darwin& Darwin):

①实验:

对幼苗的处理

光照是否向光弯曲

切去尖端

用不透明的罩罩住尖端

用透明的罩罩住尖端

用不透明的罩罩住基部

②结论:感光部位是幼苗尖端,与基部无关。

2.1913,【丹】Boysen-Jensen):

①实验:

对幼苗的处理

光照是否向光弯曲

用明胶块将尖端隔开

用云母片将尖端隔开

②结论:有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3.1926,【荷】Went):

①实验:(下“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指将幼苗的尖端放在上面一段时间的琼脂块)

对幼苗的处理

不光照的结果

切去尖端

将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面上

促进生长

将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面一侧

向未放琼脂块的一侧弯曲

将琼脂块放在切面上

将琼脂块放在切面一侧

②结论:幼苗尖端存在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二、生长素

1.本质:吲哚乙酸。

2.运输:

①苗尖端:横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②尖端以下:极性运输;

③跨膜: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

三、植物激素

1.分类: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乙烯。

2.作用效果:

①植物激素有调节作用;

②微量高效;

③植物激素的作用与浓度有关,“低促高抑”;

④植物不同部位对同样浓度的生长激素反应的敏感性不同,如根对生长素比茎敏感;

⑤多种激素的平衡和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如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它们相互拮抗;

⑥愈伤组织是由分裂素和生长素协同作用生长。

3.应用:

①促进萌发;

②促进生根,如扦插繁殖时;

③用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三类植物激素加速生长;

④抑制生长,如人工合成物质对抗生长素;

⑤培育无籽果实,如向未受精的番茄或葡萄子房加生长素使之发育成无籽果实;

⑥用乙烯催熟果实;

⑦用细胞分裂素保鲜农产品;

⑧合成除草剂(杂草是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比单子叶植物更敏感,生长素浓度高时对杂草起抑制作用,对单子叶的农作物(如小麦)起促进作用)。

§1-2 其他调节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2-1 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1.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的液体,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细胞内液:细胞内部的液体。

3.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组织细胞外的液体,如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4.联系:

二、稳态

1.稳态:一种动态平衡,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缓冲物质:弱酸+强碱盐,如H2CO3+NaHCO3

§2-2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一、神经系统

1.作用:

①对周围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应;

②对体内环境的变化即时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

2.组成:

二、神经元

1.结构:

2.兴奋:动物某些组织和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感受外界刺激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三、神经冲动

1.静息状态:处于极化状态,即有极性的状态,外正内负,内K+Na+

2.动作电位的产生:


极化状态

去极化过程

反极化状态

复极化过程

极化状态

K+

在内


内正外负

通道打开,流向膜外

外正内负

Na+

在外

通道打开,流向膜内

通道关闭

3.冲动的传导:

①形式:局部电流;

②方向:双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③特点:不衰减、绝缘。

四、突触

1.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相接处的部位。

2.结构:




3.信号传递:电信号传递到前膜,转化为化学信号从间隙传递到后膜,再转化为电信号。

五、反射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类型:

①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就有的反射;

②条件反射:动物后天获得的反射。

3.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六、大脑

1.: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

①支配对侧躯体运动;

②位置与躯体部位呈倒置关系;

③范围大小与躯体部位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2.Broca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2-3 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一、内分泌腺

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激素进入血液。

二、激素

1.特点:微量高效、体液运输。

2.化学本质:蛋白质(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小分子(一般进入细胞代谢)。

3.各种激素:

生长激素

产生部位

作用

靶组织

化学本质

分泌异常的症状

生长激素

腺垂体

①刺激蛋白质合成和组织生长

②减少糖利用,增加糖元生成

③促进脂肪分解

所有

组织

蛋白质

①侏儒症

②巨人症

③肢端肥大症

促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刺激促激素释放

垂体

多肽

-

促激素

腺垂体

促进激素生成和分泌

各腺体

糖蛋白

多肽

-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

所有

组织

氨基酸

①甲亢

②甲减

③呆小症

胰岛素

胰腺

降低血糖浓度

所有

组织

蛋白质

①高血糖

②低血糖

③糖尿病

胰高血糖素

胰腺

升高血糖浓度

多肽

4.与神经调节:

①区别:神经调节迅速、作用于局部;体液调节缓慢、作用位置广泛;

②联系: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神经调节为主导,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调节。

三、人体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

1.分级调节:



2.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逆反馈调节。

3.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四、四大调节

1.体温调节:

①来源:氧化放能;

②原理:产热散热动态平衡;

③感受器:皮肤及内脏黏膜上的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

④中枢:下丘脑;

⑤感受寒冷:



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⑥感受炎热:

炎热—刺激→皮肤热绝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

只有神经调节。

2.水平衡调节:

①来源: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②排出:肾、皮肤、肺、大肠;

③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④中枢:下丘脑、大脑皮层;

⑤过程:

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3.盐平衡调节:

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4.糖平衡调节:

①来源: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元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②去处:分解、合成肝糖元及肌糖元、转化为脂肪及某些氨基酸等;

③过程:

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下丘脑某区

                                                       

下丘脑另一区域←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第三章 免疫

——识别自己,排除非己

§3-1 非特异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1.第一道防线:人体皮肤、黏膜,先天性、作用范围广。

2.第二道防线:白细胞、血浆蛋白,强度弱、出现快。

§3-2 特异性免疫

一、一些概念

1.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并将其原分解与MHC复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呈递到细胞。

2.受体:与病毒相契合的膜蛋白。

3.MHC:细胞膜上特异性蛋白,细胞的分子标签,不同人不同。

4.抗原: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应答的蛋白质、大分子多糖或黏多糖。

5.抗体:存在于血清中的可溶性球蛋白,受抗原刺激产生,只能与一种抗原特异性结合。

二、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胸腺



红细胞

血小板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粒细胞

T细胞

B细胞


骨髓



效应B细胞

(浆细胞)























三、特异性免疫

1.细胞免疫:

①作用方式: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裂解死亡。

②作用对象: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癌细胞、异体细胞。

2.体液免疫:

①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残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②作用对象:细胞外的病原体。

四、疫苗

1.疫苗的类型:

①灭活的微生物;

②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

③减毒的微生物。

2.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①主动免疫:通过接种疫苗使人体产生记忆细胞;

②被动免疫:通过接种抗体而获得免疫力。

§3-3 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一、免疫系统过度反应

1.自身免疫病:

①原理:抗体将人体的一些分子当做抗原分子;

②例子: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纹狼疮。

2.过敏反应:

①原理: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刺激引起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②特点:迅速,强烈,消退快,不破坏细胞,不损伤组织,有遗传倾向,个体间有差异。

二、免疫系统功能减退

1.分类:

①先天性的: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②后天性的:。

2.

①病原体:HIV

②特点:HIV存在于血液、泪液、汗液、、尿液,攻击辅助T细胞;

③感染流程:急性感染期(流行性感冒症状)、无症状期(8-10年)、症状期(6-24月死亡);

④预防:洁身自爱。

第四章 种群

§4-1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

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二、一些概念及用处

1.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变化。

2.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4-2 种群的增长方式

一、指数增长

J型曲线,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足,无天敌,如物种入侵。



二、逻辑斯蒂增长

S型曲线,K为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4-3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周期波动中,后增长的一般为捕食者。

第五章 群落

§4-1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4-2 群落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4-3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4-4 主要的群落类型

§4-5 群落演替

一、原生演替

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的裸岩、沙丘、湖底开始的演替,时间较长。

二、次生演替

在被毁灭的群落机制上所进行的演替,条件较好,时间较短。

第六章 生态系统

§6-1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一、食物链

1.具有单向性。

2.具有能量损失。

3.生物放大:富集。

二、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1.营养级:

①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绿色植物;

②第二营养级:植食动物;

③第k营养级:以第k-1营养级动物为食的动物,种类、数量、能量少于第k-1营养级。

2.生态金字塔

①数量金字塔:可以倒置;

②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倒置;

③能量金字塔:不可以倒置。

§6-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6-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能量流动

1.特点:

①单向性;

②不可逆;

③逐级递减,效率为10%-20%

④必须从外界输入能量(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和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思想)。

2.公式:生产者同化量(GP=呼吸(R+用于生长繁殖(NP

3.特殊说明:能量沿营养级流动图中,“未利用”中包含下一级的粪便。

二、物质循环

1.特点:

①循环往复;

②重复利用;

③封闭。

2.举例:

①水循环;

②碳循环;

循环。

三、信息传递

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6-4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7-1 生物圈

§7-2 全球人口动态

§7-3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本总结大部分来自某巨神的笔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