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走进糖化血红蛋白的六大误区!!!

2023-05-10 14:56:27

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由血红蛋白——血液的红细胞中含有的携氧蛋白——被血糖包裹后形成的。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葡萄糖的量与血液系统中的总葡萄糖含量成正比,因此血糖水平越高,HbA1c的水平越高。红细胞只有120天的寿命,所以,通过测量HbA1c,医生能够确定大约2-3个月周期的平均血糖水平。


误区一:数值越接近正常越好

  不少患者认为糖化血红蛋白越接近正常值越好(标准监测方法的正常范围为4%~5.9%),这种认识是不完善的,糖尿病治疗强调个体化原则,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有时候病情严重者一味追求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反而得不偿失。

  误区二: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监测一个就够了

  糖化血红蛋白和自我血糖监测是互相补充的,两者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是各有优缺点的。与随机血糖相比,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值不受一时偶然因素的影响,与采血时间是否空腹无关,因而稳定性更好,而血糖能反映即时情况,尤其通过多点血糖监测(血糖谱)可反映患者全天血糖波动及控制情况。


  误区三:糖化血红蛋白很稳定,总能反映真实情况

  一般情况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有时两者变化不一致。比如:爆发性1型糖尿病,这时糖化血红蛋白就可能赶不上急性血糖变化的速度,因此不能反映真实的平均血糖水平。还有酗酒、缺铁性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妊娠妇女血容量增加,血色素降低,以及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慢性肾衰、血红蛋白病等,测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都较低。

  误区四:监测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空腹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的影响,监测时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但是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结果不可靠,应采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情况。

  误区五:糖尿病患者需要不定期经常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初诊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达标的患者每年测定2次糖化血红蛋白即可;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最好每季度测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误区六: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无关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而血糖监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本人的认知和行为。由于大部分患者选择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监测手段,目前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红蛋白长期控制不稳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如果眼睛内的晶体被糖化,则会引发白内障。此外,它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并引起血脂和血粘度增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