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院】生态学院——揭开生态的秘密,始终奋斗在生命科学的道路上

2023-05-10 14:56:27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简介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于2012年5月在原青海大学生物科学系基础上组建成立,目前是青海大学唯一的理科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0人,硕博士导师8人;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0人(其中博士9人、在读博士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学科带头3人。自2002年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相继对口支援我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培养、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合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十二年来,先后通过实施日元贷款项目、财政部实验室建设项目、,建成了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和环境科学6个实验室和1个高原动物适应机制研究室,实验室面积达850平方米,仪器设备达500余台件,总价值近700万元;新的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实验室现已完成改建。现拥有青海省“生物学”重点学科、青海省“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资源生物学”硕士点、青海省“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新能源示范中心”。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共发表SCI论文31篇。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水产科学院水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学院下设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方向)、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生物工程,4个专业和1个方向。同时,。达到高原生物学菁英班本科毕业要求的学生可通过免试或考试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攻读硕士或硕博连读。高原生物学菁英班学生可在本科毕业时,按照普通本科生毕业相关要求申请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目前在校本科生近800人。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考研率在我校一直名列前茅,考研录取率25%左右,本科生先后被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地理所、地化所、高原生物研究所等)、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录取。

现今,学院正紧紧抓住学校加快建设“211”工程大学和财政部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这一有利时机,为使我院师资力量水平、科研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

生物技术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及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2
培养要求

生物技术专业在“厚基础,宽口径”前提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具体的培养要求如下:1、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2、学生应受到相应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3、培养较好的科技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4、具有一定的研究、应用、开发与管理等基本能力;5、适应社会发展、视野宽广、有创新能力、专业面较宽的复合型人才

3
主要课程

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

4
学制与学位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方向)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生物制药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掌握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现代生物高新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分离纯化技术等,具有生物药物新资源、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了解生物技术制药企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流程,能在药品生产与制造、检验与监督、研发、营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质检、科研、销售和管理等工作。

2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制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生物制药理论和制药流程等实验技能,初步具备生产、质检、研究和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生物学、化学、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掌握生物制药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生物制药的生产工艺与设备; 3、了解生物制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制药产业发展状况;4、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视野宽广、有创新能力及专业面较宽的复合型人才。

3
主要课程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和酶工程、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等。

4
学制与学位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生物工程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掌握较为坚实的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生物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工程技术相关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分离纯化技术等,具有生物新资源、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了解生物工程企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流程,能在生物生产与制造、检验与监督、研发、营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质检、科研、销售和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化学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通过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能力。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掌握生物工程方面的基本技术,具备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4、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运用于专业学习和业务工作中;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6、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3
主要课程

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

4
学制与学位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环境科学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家环境保护领域中发挥骨干作用,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规划与评价、环境保护技术工作和资源、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实用性人才。

2
培养要求

系统学习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管理等人文社科基本知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熟悉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化学、生物、数学、物理、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2、掌握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掌握环境规划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退化环境生态恢复、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3、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国家环境保护战略、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法规和政策;5、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主要课程

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毒理学、气象学、普通生态学等。

4
学制与学位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环境生态工程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实验训练的生态工程领域高素质专门人才,掌握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治理基本技能,掌握解决环境生态系统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备独立进行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设计、运行和管理的应用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计算机实用技能,初步具备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本科毕业生可以在环境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企、、环境生态学研究、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

2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掌握现代环境生态工程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实验技能,初步具备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扎实的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科学的基础知识;2、掌握现代生态科学、生态规划、生态工程设计方法,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程使用的常规方法与技术;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环境生态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
主要课程

环境化学、环境监测、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信息处理、环境评价、生态设计与技术、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学、湿地生态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学。

4
学制与学位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青海大学新媒体中心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会员单位
新浪微博:@青海大学团委
@青海大学微博汇
腾讯微博:@青海大学校团委
青媒之声:荔枝FM726587
投稿邮箱:2354270002@qq.com
本期编辑:新媒体中心073
微信号:QHU-XTW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