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科技年度十大进展:基因行业2017年度盘点【技术篇】

2023-05-10 14:56:27


关键字:单细胞筛查 染色体合成 药物基因组 

微生物组 液体活检 免疫治疗 基因编辑

光遗传学 合成碱基

阅读用时:约6分钟


导语

继基因慧发布基因行业2017年度盘点投融资篇()后,此篇和大家分享年度基因科技十大进展。2017年稳定开放的政策和资本回暖加速了技术研发和转化,从科学发现、技术研发到应用拓展的生态环境已经俱备,展示着以基因科技为核心的数字健康领域迈入黄金十年的良好开端。本文详细版本将整合到文末预告的基因行业2017年度报告中。





划重点
  • 在单细胞水平进行遗传性疾病筛查

  • 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体

  • 首个基于肿瘤生物标志物,而不考虑肿瘤来源的药物

  • 发现抑制肥胖的肠道微生物

  • 通过液体活检筛查没有症状的早期鼻咽癌

  • 全球首个肿瘤免疫治疗CRA-T疗法获批上市

  • 合成“基因电路”精准激活抗癌细胞的免疫系统

  • 基因编辑进入单碱基时代

  • 通过光遗传学实现单个神经元的光敏操作

  • 实验室创造包含6种碱基的新DNA分子



(按成果发布时间排序)

1. 在单细胞水平进行遗传性疾病筛查

2017年3月1日《Nature Method》的刊文表示,遗传筛查进入单细胞时代。文中的四项研究利用单个细胞作为微扰实验室,开发出新兴方法,包括两个主要策略,用于将遗传物质的变化与细胞表型相关联。一是在微孔板中的细胞上进行的芯片筛查,二是在单个细胞样本中平行、快速筛选数千个遗传变异的混合筛查(pooled screen) [1]。


拓展阅读


1) 文献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eth.4196

2)文献解读:遗传筛查开启单细胞时代

3)单细胞研究专家专访:  上海交大施奇惠教授

4)遗传病专家专访:黄尚志  北大一院丁洁   顾大夫   复旦儿科黄国英  哈佛医学院沈亦平



2. 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体

2017年3月10日,《科学》期刊杂志以7篇论文的专刊及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外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成功合成5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共7篇研究长文,其中4篇来自中国,包括天津大学元英进课题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戴俊彪课题组,华大基因杨焕明院士与爱丁堡大学Yizhi Cai课题组。我国科学家合成了其中4条人工设计的酿酒酵母染色体,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人类向“再造生命”又迈进一大步[2]。


拓展阅读


1) 文献原文: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9

2)文献第一作者专访:原清华大学戴俊彪国家基因库沈玥 



3. 首个基于肿瘤生物标志物,而不考虑肿瘤来源的药物

2017年5月24日,FDA加速批准了Merck的PD-1抑制剂Keytruda(pembrolizumab)用于治疗携带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分子特征且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的成人和儿童癌症患者。这是首个被批准的基于肿瘤生物标志物,而不考虑肿瘤来源的药物[3]。


拓展阅读


1) FDA原文:https://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560167.htm

2) 魏于全院士:生物治疗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3)免疫治疗相关:10位专家解读FDA批准首个多癌种多基因检测平台   国内首款评价免疫药物疗效的 ctDNA panel  



4发现抑制肥胖的肠道微生物

2017年6月20日,《Nature Medicine》刊文关于发现抑制肥胖的肠道微生物——多形拟杆菌。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的宁光院士、王卫庆教授团队和华大基因的Karsten Kristiansen教授团队共同完成这项研究,以中国的汉族年轻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肥胖人群中谷氨酸的含量非常高,与苗条人群形成显著差异,并且在肥胖人群中谷氨酸的含量与多形拟杆菌的数量呈反比。通过对小鼠移植多形拟杆菌的动物实验,以及分析23名接受过袖状胃切除术的志愿者的肠道微生物得到进一步验证,从研究上预示着通过肠道微生物来治疗肥胖是可行的[4]。


拓展阅读


1) 文献原文: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7/10/24/science.aaq0180/tab-figures-data

2)微生物专家专访:杨云生 杨瑞馥 李宁 秦楠  陆祖宏/热心肠先生/赵柏闻



5通过液体活检筛查没有症状的早期鼻咽癌

2017年8月10日,《The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刊文关于卢煜明团队通过液体活检筛查早期鼻咽癌的成果。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团队检测血浆中游离EB病毒DNA,对20174名40-62岁的中国男性志愿者进行了筛查,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7.1%和98.6%。检测游离EB病毒DNA对鼻咽癌的阳性预测率为11%,筛查出的患者中I期患者比例为47%[5]。


拓展阅读


1) 文献原文: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ap/ncurrent/full/nature24644.html

2)肿瘤专家专访: 杜克大学阎海  熊磊  许明炎   




6全球首个肿瘤免疫治疗CRA-T疗法获批上市

2017年8月30日,FDA宣布批准诺华CAR-T细胞疗法正式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儿童、青少年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商品名为Kymriah(tisagenlecleucel)。FDA称其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决议,使得美国的第一种基因治疗方法应用在治疗癌症以及其他严重和危及生命的疾病上”[6] 。


拓展阅读


1) FDA原文:https://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574058.htm

2)专访北大国际医院副院长梁军   专访癌症科普作家菠萝  




7合成“基因电路”精准激活抵抗癌细胞的免疫系统

2017年10月20日,《Cell》刊文关于MIT的合成生物学专家的Timothy K. Lu团队合成“基因电路”精准激活对抗癌细胞的免疫系统的研究成果。Timothy K. Lu(卢冠达)设计了一个模块化的“基因电路”,通过病毒进入并精准识别癌细胞内,利用转录因子对癌细胞进行精准识别,增强免疫反应抵抗癌症[7]。


拓展阅读


1) 文献原文: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7)31143-1

2)个肿瘤免疫治疗副作用共识发布




8基因编辑进入单碱基时代

2017年10月26日,《Science》和《Nature》发表两项研究成果,表明可以不切断DNA和RNA序列情况下,直接对碱基进行编辑,实现将腺嘌呤(A)修改为鸟嘌呤(G)。两项技术的编辑效率均达到50%以上,高于CRISPR。这两项研究分别是张锋博士团队通过结合CRISPR-Cas13与RNA腺苷脱氨酶(ADAR2),构建了REPAIR编辑体系[8];Broad Institude的David R.Liu博士团队通过CRISPR-Cas9和DNA腺苷脱氨酶ecTadA为基础的基因编辑器ABEs[9]。


拓展阅读


1) 文献原文: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7/10/24/science.aaq0180/tab-figures-data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ap/ncurrent/full/nature24644.html

2)FDA草拟基因组编辑医疗用品、



9通过光遗传学实现单个神经元的光敏操作

2017年11月13日,《Nature Neuroscience》刊文关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巴黎笛卡尔大学研究者通过光遗传学实现单个神经元的光敏操作的研究成果。研究者通过结合新型光敏蛋白soCoChR与双光子计算机生成全息技术(CGH),实现对单个神经元的光敏操作,将响应时间压缩至1毫秒内,与真正的神经元活动相差无几[10]。


拓展阅读


1) 文献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17-0018-8

2)Nature:DNA测序40年,从技术驱动到应用驱动




10实验室创造包含6种碱基的新DNA分子

2017年11月30日,《Nature》刊文关于加州Scripps研究所的Floyd Romesberg教授成功在实验室创造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X-Y碱基对和相应的氨基酸。Romesberg教授团队创造了一种改良过的tRNA以及相应的氨基酸,能识别人造碱基,并将人工合成的氨基酸运输到核糖体中,同时整合进了大肠杆菌所表达的蛋白中。这预示着也就是说未来人们将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操纵和改造遗传信息,而不再仅仅自然界的ATCG四种碱基。例如Romesberg教授表示已成功地将人工合成的碱基对插入到对抗生素耐药细菌基因的关键位点上,从而使得表达这种碱基的细菌对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异常敏感[11]。


拓展阅读


1) 文献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4659

2)一套PPT浅谈合成基因组技术和产业



编后记


从十大技术的领域看,这里妄加总结下,基因科技的技术发展可能往以下几个角度发展:其一是更精细,从基因组到单细胞到单碱基水平的分子标记鉴定、操作和合成;其二是更跨界,基因科技这个新兴领域从2000年初产业化推动技术转化开始就预示着是协同创新,除了常见的遗传学结合生物信息、计算机技术之外,电子工程学(基因合成,DNA计算机),物理学(光遗传学)以及更多学科技术将和基因科技融合,产生聚变效应;其三更落地,当评论家妄加评论(可能包括笔者本人在内)标准、边界及风险时,可以潜心钻研这个领域的新兴技术在生育、肿瘤、肠道疾病、农业和海洋育种、工业微生物等方向的应用正在从Broad、MITBGICold SpringWyss、南科大等研究院走向临床、药厂、试验田和广袤的太平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布三少)。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eth.4196

2.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9

3.https://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560167.htm

4.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7/10/24/science.aaq0180/tab-figures-data

5.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ap/ncurrent/full/nature24644.html

6.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574058.htm

7.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7)31143-1

8.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7/10/24/science.aaq0180/tab-figures-data

9.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ap/ncurrent/full/nature24644.html

10.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17-0018-8

1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4659




预告

基因行业2017年度盘点政策篇】

基因行业2017年度盘点产业篇】



编者:布三少   |  校对:Candice   |  审核:十一郎


2017年基因行业报告将发送至“基因慧读者群”,

欲加入读者群请先添加管理员微信验证:Daisy-wdd

添加时务必注明“姓名-单位-职位”,数字健康领域相关优先







相关阅读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行业资讯。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