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风:女院士的强大内心

2023-05-18 23:00:13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请输入标题     bcdef

编者按:

在国外治学的经历,让她深深体会到科研人员应当具有的家国情怀;留学归来,她白手起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蛋白质甲基化调控基因表达。2015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曹晓风。女科学家的身份令她备受瞩目,她一方面说:“过分强调‘女性’未必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又积极地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奔走呼吁。曹晓风,这位在科学家“堆”里成长起来的北京大妞,将告诉我们什么是女性的独立、自尊与强大。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2011年,曹晓风正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跟随时任助理教授、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Steve Jacobsen做助理研究员。那是她科研事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在这个表观遗传学实验室,她将DNA甲基化研究做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9月11日,美国双子大厦遭遇的消息传来,举世震惊。曹晓风亲眼看到实验室里一个平素懒散的美国人,排了4个小时长队去献血。一种领悟直击曹晓风的内心:“连这种看上去好平常的美国人都这么爱国,我们中国人绝不能只把爱自己的国家停留在嘴上!”


       2年之后,她回到自己的祖国,。


回国!开辟一方新领域

       在出国访问、求学的多年间,曹晓风多次感受到国家荣誉和民族利益的真实含义。,她的美国同事一摊手说:“抱歉,我不知道这件事。”“9·11”事件后,实验室有人情绪激动地说:“我们应该把另一半世界全灭了!”


       “我告诉他们,我就属于这世界上的另一半人。”曹晓风说,“每当这些时候,我就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我们的学术观点多么相合,科研合作多么默契,。”

是中国科学院,向胸怀报国志向的曹晓风伸出了橄榄枝。2002年,曹晓风回国休假,。报告结束后,李家洋院士(时任遗传发育所所长)和薛勇彪研究员(时任副所长)热情邀请她回国发展。同年9月,曹晓风申请到了“百人计划”,准备在国内大展身手。


       2003年6月,,她仅有的实验室是临时腾出来的玉米储藏室,所里帮助把墙刷白了。从买实验台开始到建立研究所需的温室……尽管人手匮乏,她也宁缺毋滥。她招聘来的第一名工作人员,不出半年就被解聘了,。


       就这样,曹晓风的科研团队艰难起步了。在那个年代,国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才刚刚起步。曹晓风本可以继续延续她所擅长的DNA甲基化研究,但她更希望挑战新的研究领域,结合国内情况,她以拟南芥和水稻为材料研究植物组蛋白甲基化和小分子RNA等调控机理。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她相继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奠定了我国在国际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坚实的基础。



       “科学是追求创新的。”曹晓风说,“在学术界,你不能在别人的大树下乘凉,要选择一个既重要又新颖的方向。”


       在研究甲基化如何调控拟南芥开花时间的过程中,他们有了一个重要发现:首次在基因组水平上阐释了精氨酸甲基化通过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新机理。这一成果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动植物研究者的关注。


       通过与他人合作,她在杂交水稻温敏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这些研究成果在指导农作物的分子改良、杂交水稻利用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国际学界的普遍认可。


       研究方向的转变给曹晓风打开了新的视野,“当你在一个领域做开了,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就不必再简单地跟随别人了。”


不急!十年磨一剑

       从2004年起,曹晓风选择了一个她认为很有意义的课题:温度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既是生物学的基础问题,又有很好的农业应用前景。此后10年,她潜心研究,打磨出一篇沉甸甸的论文。


       对一个正需要文章为自己增色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这样的速度似乎太慢了。但曹晓风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不太“着急”的人。


        她有时会问学生:“你最近的实验进展是不是有点慢?”但往往紧接着就会跟一句:“不过有一点:慢没关系。只要靠谱、能做出好东西来就行!”她总是叮嘱学生,对每一个准备发表的实验数据都要用各种方法反复验证,“宁肯不发表,也不能让结果有错”。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日本教授曾盛赞曹晓风的治学严谨:“我们按她文章里的实验步骤操作,总能轻轻松松重复出里面的结果。”在曹晓风看来,这是对一名学者很大的褒奖。

“我每一篇论文中的数据图,世界上任何一个同行都能直接拿来用做对照!”她自豪地说。


累吗?我还没玩够呢!

       曹晓风坦言,自己从小就对生物学很感兴趣,既因为生命体所呈现出的丰富复杂,也因为这一学科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她就是生物小组的成员。


       本科时,她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应用生物化学专业,然而她不久便发现,自己实在不擅长做动物实验,“拿着蛤蟆老是哭、手还抖”。就这样,从硕士阶段起她转向了植物学研究。


       曹晓风坦言:“我算不上是一个目标清晰的人,好在我一直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就是科学。”读博士期间,她得到一个公派留学机会,到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做访问学者。“在那里,我接触到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了解到领域内最先进的实验方法,太好玩了!”她说,也是从那时起,她就坚定了一生的事业方向。


       也许是出于热爱,曹晓风在工作中的“拼命精神”众所周知。曾经有一次,她的研究生做完实验已是夜间12点多了,很自然地在离开时锁上了实验室门。没曾想,这一下,就把曹晓风锁在了里面。


       学生们常常在凌晨两三点多收到曹晓风回复的微信。那时候,她可能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又或是工作到太晚,在办公室眯上一会儿,醒来之后发出的。说到这儿,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的科研秘书孟菲拿出自己的手机,向笔者展示了昨天刚刚收到的一封来自曹晓风的邮件,果然,发送时间显示是凌晨3点37分。


       这样一种拼命、辛苦的工作状态,对好多人来说是望而却步的凄风苦雨,但曹晓风却是乐在其中。


曹晓风获中国科学院第五届“十大杰出妇女”称号


       一次党员活动,曹晓风跟各个课题组共60多人一起乘火车去红旗渠。除了自己的学生,她基本上都不认识。说笑间,她想出了一个记住大家名字的好办法——让每个学生介绍了一遍自己的研究内容。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非常管用。当天大家一起吃饭时,她挨个儿跟同学们说:你叫什么,你那个课题怎样怎样……孟菲忍不住笑道:“你看曹老师的思维回路多么神奇!和很多人不一样,她对科研那是爱到骨头里了。”


       当别人问她:“生活都被工作填满了,你就不觉得累么?”她便笑着回答:“很好玩啊,我还没玩够呢!”

放心!让学生自由地发展自己

       你在曹晓风的课题组转一圈就会发现,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对东北天气地貌了如指掌的,就让他去做东北水稻冷害的相关研究;喜欢在田间地头捣鼓的,就派他去做农业应用研究;坐得起冷板凳的,就安排他在实验室里做分析……通过日常细致的交流,她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喜好与诉求、长处与短板,从而在培养中“因材施教”,在指导时“对症下药”。


       有一年,曹晓风招来一个名叫翟继先的硕士生。他非常聪明,却看似挺“懒”,一到做实验的时候,就找各种借口让同学帮忙。曹晓风很快就明白了,这个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就建议他结合本科时的物理学背景做生物信息学研究。谁曾想,翟继先在硕士期间就“鼓捣”出了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不乏他的原创想法,那在当时是一项非常新颖的工作。如今翟继先已经留学归来,还于去年入选了“青年千人计划”。现在的他,已经是南方科技大学的副教授了。


       曹晓风坚信,所谓“高等教育”一定是个性化的,一定要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她说:“要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只有引导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和自主性。”


        她的教学理念来自于中学老师们的言传身教。那时的曹晓风,是个“一幅画都不会画,一首歌都不会唱”的“笨姑娘”。上一堂美术课,她手里的笔恨不得掉八次;上音乐课时,她就躲在音乐教室离老师最远的角落,有时甚至还嗑瓜子儿。但老师们总是淡定地包容着她,从不苛责或是逼迫她做不擅长的事情。


       如今,她也将宽松自由的氛围带入了自己的课题组。孟菲至今记得自己刚来实验室,就临时接手了一个重大项目。“一个试剂就要十万元,而我毫无经验,会不会做砸了?”她把自己的迟疑和焦虑告诉了曹晓风,得到的答复异常爽朗:“放心做!做好了算你的,失败了算我的。”这句话给了孟菲一个定心丸,实验结果非常成功。


       另一名学生晏斌在刚刚通过博士复试的那个下午,提出想用一年时间到稻田中调研,之后再完成课程学习和研究。曹晓风不仅立刻同意了申请,还积极地帮他联络相关专家。


       偶尔,曹晓风也会一时情急冲学生发火,但她总是很快道歉。她说:“我希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环境,做错了也没关系,这样才能焕发出创造力。”


自立!女性的内心要足够强大

       在2016年11月举行的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曹晓风主动请缨,协助组织了“生命科学中的女性”分论坛,召集200多名女性科研工作者参加。在论坛上,曹晓风再度强调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呼吁有关部门采取一定措施促进高端女性科研人才的成材率。


       多年来,曹晓风一直在鼓励年轻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发挥自己的优势,追求自己的梦想。她用自己的行动为女科学家代言:作为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出席发展中国家妇女科学组织大会;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五届“十大杰出妇女”、斩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


        曹晓风说,女性做科研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你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为他人做什么。”在这方面,她毫不避讳自己的独立与强势,“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但我认为,为了家庭放弃事业是会后悔的。不管是为了谁而放弃,都不值得。”在曹晓风看来,知识女性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远比单纯照顾饮食起居更为重要。拥有事业和经济独立的女性,也更能赢得丈夫和孩子的尊重。


曹晓风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曹晓风这个典型的“北京大妞儿”,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自小成长于一个足够优秀的环境,父母与长兄都是北大清华毕业生,楼上住着艾国祥院士、一级教授熊大仕、楼下住着赵忠贤院士和北京大学的知名教授,她所在的高中班级里,有二十多人考入了清华、北大……这让她对功与名足够淡然。


      “谁比我强,我都不嫉妒。”曹晓风说。少了那些浮华诱惑,她只是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里沉潜下来,“顺手”为他人和社会做点贡献——这就是这位女院士眼中的幸福了。


记者手记


矛盾的真意


       曹晓风说:“过分强调‘女性’身份,有时也未必是件好事。”她相信在当今的信息科学社会,女性和男性在做很多工作时并没什么显著差别。但另一方面,她又在积极地为女科学家代言,热忱地帮助女性科研工作者成长。


       这看起来是不是很矛盾?笔者试图从她的身上寻找答案。


       跟曹晓风接触,你会发现她不像其他一些女科学家那样“爱美”,反倒更爱竞技体育,还曾担任过北大附中校篮球队的队长。当你想在她身上找寻某种独属于“女”科学家的色彩时,反倒会发现更多“硬朗”的美德:独立、大气、坚强、眼界开阔。


       有人说,最优秀的人,往往能身兼另一性别的优点:身为男人而能细腻沉静,身为女人而能果敢坚毅,这样才能成就更完善的人格、更成功的人生。


       换一个角度讲,这个世界上或许并不存在“典型的男人”或“完全的女人”。在追寻自我完善的道路上,美德不分性别。只有消除社会刻板印象,尊重每个个体的天性和禀赋,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发展最好的自己。

这或许就是曹晓风院士“矛盾”的真意吧?


作者:韩扬眉 温家林 李小咩

编辑:桑格


关注你在意的,发现你忽略的,倾听你传递的,报道你需要的。国科大记者团,新闻我在场。


点击阅读原文获得更多往期文章~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