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资讯】我国完成国际首个肿瘤蛋白质组分子分型

2023-05-10 14:56:27


01

我国完成国际首个肿瘤蛋白质组分子分型

        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弥漫型胃癌在蛋白质组层面其实可以分为三个亚型,不同的亚型预后不同,对化疗的敏感度也不同。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这项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同开展的弥漫型胃癌蛋白质组研究最新成果,题为“A proteomic landscape of diffuse-type gastric cancer”。

当前,广泛应用的Lauren分型从形态学上将胃癌分为肠型、弥漫型和混合型,其中弥漫型胃癌被称为“胃癌中的胃癌”,目前尚无有效靶向疗法。2012年,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主任秦钧率领团队开启了绘制首个弥漫型胃癌蛋白质组学图谱和肿瘤驱动基因变异图谱的征程。在聚力攻关打通胃癌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路线的同时,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始进行大规模胃癌样品分析。2016年,科研团队基本完成84对胃癌与癌旁组织样品的质谱测量工作,共鉴定到11 340个不同基因产物,这些蛋白质覆盖了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所有可能表达的蛋白,从而首次描绘了弥漫型胃癌的蛋白质组全谱。

进一步研究发现,仅对84对胃癌与癌旁组织全蛋白表达谱进行聚类分析,就可将弥漫型胃癌分为3个与生存预后和化疗敏感度密切相关的分子亚型,分别为PX1~3型。其中,PX1型(细胞周期型)患者总生存时间最长;PX2型(上皮—间充质转化型)患者生存预后介于PX1和PX3之间;PX3(免疫通路富集型)患者总生存时间最短,并且对化疗不敏感。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还筛选出23个与预后相关的胃癌候选蛋白药物靶标。

秦钧表示,这种蛋白分型不依赖于任何基因组信息,体现出作为功能直接执行者的蛋白质在临床科学中所提供信息的重要性和全面性,可以为胃癌患者的精准医疗提供直接依据。大家熟悉的基因测序只能为肿瘤的精准医疗提供非常有限的线索,而将来,在临床上对肿瘤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就可以知道这是哪一种肿瘤、能不能治好、应该采取哪种治疗方法、不应采取哪种治疗。(来源:中国科学报  )


02

Nature:全新的肿瘤抑制蛋白,可阻止癌细胞在肝脏组织中扩散

全新的肿瘤抑制蛋白“LHPP”是一种组氨酸磷酸酶(histidine phosphatase),由巴塞尔大学生物研究中心的Michael N. Hall教授带领团队发现。他们希望,以LHPP蛋白为标志物可以改善肝癌的诊疗,特别是肝细胞癌(HCC)。

Michael N. Hall团队以患有肝细胞癌的小鼠为模型(mTOR信号被特异性激活),并以健康小鼠为对照,在健康、肿瘤组织中对比分析了超4 000种蛋白。最终,抑癌蛋白LHPP“脱颖而出”——LHPP存在于健康组织中,而且肿瘤组织中几乎没有。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全新蛋白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形成,维持肝功能。当缺乏LHPP时,肿瘤生长会不受控制,从而降低患者存活的概率。

“与小鼠模型相似,肝癌患者体内的LHPP水平也显着下降。”文章第一作者Sravanth Hindupur解释道,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预期寿命也与LHPP水平有关。因为完全缺乏这一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癌症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会缩短2年。

LHPP是一种磷酸酶,负责去除蛋白质上与组氨酸相连的磷酸基团。一旦缺乏LHPP,蛋白组氨酸磷酸化水平上调,导致细胞增殖不受控制,刺激肿瘤生长、扩散,最终影响患者的寿命。(来源:生物探索)

原始出处:Hindupur SK, Colombi M, Fuhs SR, et al.The protein histidine phosphatase LHPP is a tumour suppressor,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6140.


03

近日,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发出了一种可编程、基于DNA折纸技术的纳米机器人系统,这种纳米机器人可找到肿瘤,然后阻断血液供应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NCNST)赵宇亮和丁宝全两位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生物设计研究所分子设计和仿生学中心主任颜灏博士的实验室合作,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A DNA nanorobot functions as a cancer therapeutic in response to a molecular trigger in vivo ”一文,对这种纳米机器人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描述。

研究人员称,通过选择性地切断血液供应来“饿死”肿瘤的效果是很引人注目的。例如,如果阻断血液,几小时就能够从肿瘤的状态看到效果,并且适用于几乎任何类型的肿瘤。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纳米机器人是安全的,在对正常小鼠和猪体内进行的实验中,其并没有引发这些动物的免疫应答。(来源:环球网)


04

Lancet:最新研究为亚洲晚期肠癌患者提供化疗新方案改写国际指南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领衔的中日韩研究者团队,开展了一项改良的双药联合方案(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简称XELIRI)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AXEPT研究(研究号NCT01996306),首次证实该疗法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研究结果于近日在肿瘤学期刊《The Lancet》上在线发表,题为“Modified XELIRI (capecitabine plus irinotecan) versus FOLFIRI (leucovorin, fluorouracil, and irinotecan), both either with or without bevacizumab, as second-line therapy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XEPT):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non-inferiority, phase 3 trial”。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基于氟尿嘧啶和伊立替康的双药联合化疗方案(简称FOLFIRI)是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标准化疗方案之一。然而,该方案需进行每两周一次、长达46小时的输液,并且患者需接受静脉插管的手术,应用极为不便。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的化疗药物,其活性成分与氟尿嘧啶相同,但为口服用药(每三周为一周期)。与FOLFIRI方案相比,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的XELIRI方案只需每三周进行一次2~3小时的输液,且治疗前无需插管手术,应用更为方便。然而,既往研究发现,XELIRI方案在欧美人群中的毒性非常大,因而该方案未被国际指南采纳。然而有研究表明亚洲人群与欧美人群之间对XELIRI方案的耐受性存在差异。因此,徐瑞华教授大胆提出了科学设想:对于亚洲人群,适当降低剂量的XELIRI方案可能同时带来毒性的减低以及疗效的增益。基于此,徐瑞华教授与韩国峨山医院Tae Won Kim教授、日本爱知县肿瘤医院Kei Muro教授带领的由98家中心组成的中日韩研究团队开展了关于改良XELIRI方案的大型Ⅲ期AXEPT研究。耗时3年余(2013年12月~2017年6月),共招募及入组650名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改良XELIRI方案的患者,平均生存期达到17月,不劣于、甚至超过了接受FOLFIRI方案患者的平均生存期(15月)。此外,与FOLFIRI方案相比,改良XELIRI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幅度降低(从72%降低至54%),其中血液学毒性(如白细胞减少等)的发生率更是降低一半以上(从45%下降至20%)。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伊丽莎白医院的Timothy Price教授评论指出,“基于口服药的化疗方案能使治疗简化。AXEPT是国际上首个对比改良XELIRI方案与FOLFIRI方案的大型随机对照Ⅲ期研究。基于该研究的结果,改良的XELIRI方案将有望替代FOLFIRI方案成为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新的标准化疗方案,改变现有的临床实践。”在该研究结果公布后不久,亚洲结直肠癌指南就已将其采纳。(来源:梅斯医学)


05

新研究一组分子标志物有效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一组可有效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转移的mRNA(信使RNA)分子标签。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肿瘤学期刊《Lancet Oncol》2018年第3期上,题为“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ene expression-based signature to predict distant metastasis in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cohort study”。

马骏团队通过表达谱芯片,对接受治疗后有无出现远处转移的鼻咽癌组织全基因组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从数万个基因中初步锁定137个差异表达基因,再用回归分类器的统计方法从410例患者中筛选出13个与远处转移相关的基因,构建分子标签,并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结果显示,高风险组患者5年远处转移率高达37%,低风险组仅为9%。研究发现,利用这组分子标签可区分鼻咽癌患者同期化疗获益人群。对于低转移风险组的患者,其可以从接受同期化疗中获益,5年远处转移率从16%降至5%;而高风险组患者无显著改善,提示这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强化治疗,比如诱导化疗或者联合靶向药物甚至免疫治疗等。

作为后续研究,马骏团队还研发出“鼻咽癌转移风险预测试剂盒”,即一个可同时对13个鼻咽癌远处转移风险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的技术平台。该试剂盒采用的检测标本取材自临床常规可获取的石蜡组织(FFPE),方便易行。目前,该试剂盒正在申报国家专利。(来源:中国科学报)



06

中国专家脊柱肿瘤研究领域突破颈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手术禁区”

由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医院院长肖建如教授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刘明耀教授团队协作攻关,突破了颈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手术禁区”,显著降低了复发率和瘫痪率。该研究题为“脊柱肿瘤发生机制及治疗新策略的相关研究”,近日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肖建如教授率领团队经过近20年,开展了一系列脊柱肿瘤切除与重建外科技术创新和优化,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在国际上率先实施计算机辅助颈椎肿瘤整块切除重建术、颈椎巨大肿瘤切除3D打印6椎节板体一体化假体重建术,突破了颈椎肿瘤整块切除禁区,解决了肿瘤切除后重建的难题;并对胸椎、腰椎巨大肿瘤整块切除术式进行了改良与优化,并创制系列新型手术工具,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和减少了传统需要前后联合入路带来的创伤及相关并发症。(来源:中国新闻网)


来源:中国科学报  生物探索  环球网  梅斯医学  中国科学报  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

本文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




浙江省抗癌协会征稿啦,欢迎投递!

邮箱地址:cacaca@zjsca.org.cn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