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精选 | 精准、可靠的分子互作还是Biacore(SPR)

2023-05-10 14:56:27


圣诞节到啦!

路边早就挂起了五颜六色的小彩灯,

各家的圣诞树上挂满了各种小礼物,

情侣们手牵手赶赴圣诞趴,

单身狗们也在家啃着苹果,

等着看圣诞晚会直播。

在这个bling bling的圣诞节,

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Biacore圣诞精选,

快往下看!!!



相信很多做过分子互作的小伙伴们,无论是比较不同蛋白之间亲和力的差异,还是检测仿药与原研药的一致性与相似性,同样也都渴望有一双“慧眼”,能够帮助大家得到准确的数据,从而精确的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今天,

小编就向大家介绍几篇文章,

帮助大家来寻找分子互作的“慧眼”!


目前,能够检测分子间结合亲和力与动力学的技术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表面等离子共振(SPR),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SPRi),或生物膜层干涉(BLI)技术等。去年,来自勃林格殷格翰与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详细比较了三种不同技术在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动力学常数上的差异。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篇文章。


为了增加数据的可信度与统计学意义,作者针对PCSK9抗原选取了10个不同的抗体进行检测,并且亲和力的范围涵盖0.01-10nM,同时针对每一个抗体还设定了不同的偶联量进行比较,从而力求客观、清楚的呈现不同设备检测结果的差异。 


芯片背景及基线漂移:

Biacore(SPR)更干净


好的结果来源于设备低的背景信号和良好的稳定性,作者首先比较了不同设备的背景信号高低以及基线的稳定性。从图1结果来看,相同条件下, Biacore的背景和基线漂移不到10RU, 而另外这种设备的背景则明显高于Biacore,有的甚至高达0.15nm(150RU)。况且这些还都是纯化后的样品,如果是粗样品的话,背景高的估计都分不出真假了。所以要得到干净、准确的数据还是要靠Biacore(SPR)。 


图1,不同设备背景与基线漂移对比,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浓度抗体。


数据重复性与稳定性:

Biacore(SPR)更好


随后,作者又比较了不同设备所得到的数据的重复性与稳定性。从图2可以看出,无论是ka、kd,还是 KD,Biacore及SPRi设备的检测结果均不受偶联量的影响。而同等条件下另外一款设备所得到的结果差异比较明显,有部分抗体的差异超过一个数量级,并且解离越慢,亲和力越高,差异就越加明显,而这正是该设备基线漂移大的直接体现。同时该设备因样品快速挥发所引起的浓度不准,对于数据的重复性同样是个巨大的“灾难”。所以稳定、可重复的数据,还数Biacore(SPR)。并且对于Biacore来说,低偶联还意味着更少的样品消耗,也就更节约成本。


图2 不同设备检测结果稳定性与重复性对比,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抗体。


数据一致性与可比性: 

Biacore(SPR)更可靠


最后,针对大家最关心的数据一致性与可比性问题,作者也进行了详细比较。结果显示Biacore与SPRi设备的检测结果差异不大,但是与另一设备的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在低于0.1nM的动力学数据上,差异高达两个数量级,并且kd数据明显比Biacore的偏低,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设备的基线漂移严重,并且因其低灵敏度、样品偶联量高所引起的rebinding所导致的。所以,可靠的互作数据,还是要靠Biacore(SPR)。


图3,数据一致性对比,蓝色:Biacore ;

红色:BLI设备;其余:SPRi设备。


总的来说,通过”一对一”的数据比较,在数据的稳定性、重复性、准确度及可靠性上,Biacore要明显优于其他设备。所以,对于追求数据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研究,无论是科研还是医药研发,Biacore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超低偶联,高亲和力检测?

还是Biacore(SPR)!


也许有人会说,最近不是有文章说有的设备检测抗原-抗体结合的动力学数据,与Biacore的检测结果非常一致吗?在这里小编“墙裂”建议大家去看一下那些文章的原文,正如文中所说,“要想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必需要超低偶联,抗体捕获量一定要小于0.1nm”,否则受物质迁移效应及空间位阻的影响,数据结果肯定“跑偏”了。但受限于这些设备极低的灵敏度,在小于0.1nm的捕获量时,根本分不开每个浓度样品之间的图线,需要“降噪”处理后才拟合出来结果,但这种“处理”后的数据还能信吗。况且这0.1nm(100RU)也算不上超低偶联吧,文中Biacore可是妥妥的做到10RU以下了。


其次,作者也提到这些检测设备不同检测头之间的差异那是相当大,所以对于慢解离的检测几乎不可能,对于高亲和力的互作就只能望而却步。


再次,文中专门强调实验用的所有检测头都是一次性的,没有再生后重复使用,我不知道你们敢不敢这样就用一次不再生,反正小编觉得除非你公司“钱多”或者你们能自产检测头,否则做不了几次我估计你们领导就会请你“喝茶”了。


所以,综合这几篇文章的结果,在互作数据的准确度、一致性与重复性上,即使是十年前的Biacore系统都能轻松碾压其他同类设备,那灵敏度更高,数据质量更好的Biacore T200以及最新型号的Biacore S200 与8K 则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有Biacore的小伙伴们,你们就开心去吧。并且新一代的分子互作系统——Biacore 8K ,无论是在速度、通量,还是在数据质量上,都是有绝对的优势的。


其实,这些不同检测技术的“江湖地位”早有公论。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以Biacore为代表的SPR技术以其卓越的灵敏度和数据质量,被公认为分子互作的金标准。大的不说,利用Biacore发表的文章已经超过两万篇,单就这两年国内使用Biacore发表的CNS级别的文章已有数十篇,并且入围2015度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就有两项使用了biacore技术。同时,以Biacore为代表的SPR技术也是FDA、EMA重点推荐的药物结合活性检测技术,并且被收录入最新版的美国、日本药典(USP39、JP17)中,在大部分已上市的抗体药的研发与生产中,都使用了Biacore。


所以,说了这么多,分子互作的“慧眼”一直就是biacore(SPR),从来没变过!


最后借本山大叔的一句话:“效果好不好,谁用谁知道”!



参考文献:

1、Danlin Yang, Ajit Singh, Helen Wu, Rachel Kroe-Barrett. Comparison of biosensor platforms in the evaluation of high affinity antibody-antigen binding kinetics.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508, 78-96 (2016).

2、Danlin Yang, Ajit Singh, Helen Wu, Rachel Kroe-Barrett. Dataset of the binding kinetic rate constants of anti-PCSK9 antibodies obtained using the Biacore T100, ProteOn XPR36, Octet RED384, and IBIS MX96 biosensor platforms. Data in Brief. 8, 1173–1183 (2016).

3、Danlin Yang, Ajit Singh, Helen Wu, Rachel Kroe-Barrett. Determination of High-affinity Antibody-antigen Binding Kinetics Using Four Biosensor Platforms.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122, 1-16 (2017).

4、Vishal Kamat , Ashique Rafique. Designing binding kinetic assay on the bio-layer interferometry (BLI) biosensor to characterize antibody-antigen interactions.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536, 16-31 (2017).



大家对这波Biacore的圣诞巨献满意嘛~

大家快去参加圣诞趴吧!

小编也要抱着食堂阿姨送的苹果,

跑出门去追圣诞老人的雪橇啦!

最后,对大家再说一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