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乡村振兴的生态优势 ——浙江省湖州市绿色发展纪实(下)

2023-05-10 14:56:27

一年之计在于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的费凯凯今春格外忙碌,因为这位“80后”农民正在学习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鱼技术。他准备把庆渔堂创办者——“博士渔夫”沈杰推出的双鱼塘微水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应用到自家承包的100亩鱼塘中。“改造传统鱼塘要花不少钱,但这种物联网生态水循环养殖系统,不仅可以轻松养鱼,对鱼塘水质的改善也很明显。我很认可这种生态养鱼方式。”费凯凯说。

在如今的湖州乡村,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推进转型升级的过程。全市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高效、清洁、安全的现代生态循环发展之路。农业生态布局日益优化,养殖污染治理全面收效,化肥农药减量持续推进,循环利用率不断提高。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正释放出强劲活力,助推美丽山水与美丽经济相融合,美丽生态与美丽乡村共成长,美丽环境与美丽生活相和谐。   

布局——

全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典范

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湖州人守护绿水青山,把美丽生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

作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去年以来,德清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养殖尾水全域治理模式,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目前已建成并运行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点1433个,治理面积达17.1万亩,成功实现由1.0版传统鱼塘、2.0版标准鱼塘向3.0版生态美丽鱼塘的跨越,开启了淡水鱼绿色生态养殖新时代。

按照“规范、生态、美丽”的内涵要求,德清县农业部门制定了“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从2016年以来,在全县掀起争创美丽牧场的热潮,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茁壮的湖羊悠然吃草,水塘中的鱼儿在波光中嬉戏……南浔区双林镇的南元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春光中一派欣欣向荣。公司负责人王伟林告诉记者,他们与浙江大学合作独创了“秸秆-青贮料包-湖羊”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回收周边农户和粮食功能区的稻草、花生秸秆,切碎揉搓后与新鲜牧草、菇渣、番薯渣、豆腐渣等混合,再配合金针菇、杏鲍菇等生物菌种进行压缩打包,不仅让湖羊在冬天也能吃到青饲料,还使每只羊的养殖成本降低了100多元。去年,养殖场制作的青贮料包销售了2000多吨,仅这一项就挣了100多万元。

湖州神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生猪养殖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沼气、沼液和沼渣,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500多亩的农场不仅实现内部良性循环,还大量收购周边农户的水稻秸秆进行转化利用,成为南浔区生态循环农业的一个亮点。

以畜禽养殖排泄物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增效、农业节水和智能化信息化等六大系统为抓手,湖州全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典范。来自湖州市农业局的信息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布局建设生态循环示范区10个、示范主体126家、示范点1065个,形成了绿色发展生态布局,并总结推广了稻鳖共生、稻鱼共生、农牧对接等新型、生态、高效的种养模式。生态循环农业“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农业主体主动将生态循环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以生态循环求发展空间,“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已经清晰,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保护——

    传承光大传统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循环农业在湖州可谓源远流长。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来自我国的4项遗产获得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授牌,其中之一就是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桑基鱼塘系统是湖州地区先民遵循古已有之的植桑、养蚕、蓄鱼生产规律,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的可持续多层次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系统。

位于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的1000余亩桑基鱼塘,是湖州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区。68岁的章阿占每天一大早都会来到鱼塘前,割塘边生长的大麦草喂鱼。“我这鱼塘是祖上传下来的,塘里的生态鱼主要吃草,虽然长得慢些,但肉质可好了。我家里每年养蚕,这新换的桑树3年后就能采桑果了。这几年作为农业遗产保护起来,我们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来这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他开心地对记者说。

此时,和煦的春风拂面。走在多年累积的碎螺蛳壳铺设的狭窄塘间小路上,一个个古老的鱼塘仿佛要在春日里诉说曾经的故事。塘基上的桑树新绿萌发,生机盎然。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汇,悠久的农业生态系统与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尽在不言中。

湖州市农业局研究员、,湖州市通过桑树补植、鱼塘修复、河道疏浚等措施,对原生态桑基鱼塘系统进行修复性保护和利用,使传承2000余年的桑基鱼塘重新焕发如画的容颜。

在德清的绿水青山中成长起来的欧诗漫集团也在致力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据副总经理杨安全介绍,集团已于去年9月联合相关单位启动浙江德清传统珍珠养殖与利用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德清是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在南宋时代这里就有了珍珠的规模养殖。作为本土企业,我们要致力于保护传统珍珠文化,恢复德清在全球的珍珠养殖地位,促进珍珠产业的良性发展,让养殖地区和养殖户更多受益。”杨安全说。    

拓展——

    构建绿色农业融合发展体系

“两山”理念,算的是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坚定走下去,把生态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湖州乡村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宽。

据介绍,湖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7288元提高到2017年的2899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5年的2.11∶1缩小至2017年的1.72∶1。

溪龙乡国家级安吉白茶园区位于安吉县东北部。站在郁郁葱葱的茶山上,溪龙乡党委书记易国兵自豪地讲起安吉之名出自《诗经》,一句“安且吉兮”为眼前的美景平添了一分雅意。以白茶作为主导产业,这一片叶子让茶乡的村民富起来。今天,绿色种植已成为茶农的共识。安吉县农业局推广研究员赖建红告诉记者,全县种植白茶17万亩,从7年前就开始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以及物理防控和生物药剂,现在已形成了良好的生物链和大环境。安吉县已被列为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

依托秀美的自然生态,以茶文化为主线,溪龙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建起了茶文化博物馆、白茶文化石刻长廊,彰显白茶之乡的地域文化,在农旅结合上做出文章。

易国兵的目标是把溪龙建成中国田园综合体的样板。“安吉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一定要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我们溪龙已经进入了美起来阶段,要把干好。”他对记者说。

4月15日,莫干山镇石颐茶场炒制的黄茶在德清县第十届莫干黄芽茶王赛中折桂。作为新科“茶王”,茶场主康如忠告诉记者:“我的茶以质量取胜,茶园采用以虫治虫、以茶养茶的绿色生态管理模式,已经打出了品牌,特级茶每斤售价是1800元左右。”

据德清县农业部门介绍,去年春茶,德清县莫干黄芽投产面积2.5万亩,实现产值1.62亿元。青山绿水与绿色农业相结合,今年德清推出了“莫干山裸心茶旅二日游”,让农民在良好生态中宜居宜业,让游客在温馨茶旅中放松身心。

通过推进“旅游+”“文化+”“互联网+”等多种绿色发展实践,全市着力构建绿色农业融合发展体系,实现产业更绿、乡村更美,努力让百姓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当美丽乡村与生态农业共生共荣时,这些乡村就会成为一个可以融入归属的地方,一个可以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

来源:农民日报

战略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

田园综合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规划

国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规划

农业规划咨询专注于心,专业于行

手机/微信:吴老师 13910786667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