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糖尿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都不能少!

2023-05-18 23:00:13

有些患者可能对血糖监测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导致错误做法,从而使血糖控制并不理想。如有患者只监测空腹血糖,从不测量餐后血糖;还有患者认为血糖监测太麻烦,只是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只要糖化血红蛋白的值正常,就认为自己的血糖控制平稳。其实要想控制好糖尿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不能少!

血糖监测——监测一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

人体血糖的浓度会受到进食、运动、情绪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人体血糖是处于波动状态的,血糖值判断的是一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的评估。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长期血糖控制情况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携带氧气的载体,血液里的葡萄糖可以进入红细胞,和其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一种结合体,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化血红蛋白。葡萄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是比较缓慢的,这个过程被称为糖基化,它们一旦结合便不可逆。糖化血红蛋白的数量和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相关,当血糖浓度持续在较高水平时,糖基化的血红蛋白数量也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含量过高会影响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并导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变。它还会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从而诱发肾病,使眼球晶体被糖化导致白内障,造成末梢循环障碍引起足部病变等。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就增加11%。糖化血红蛋白只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是反映在检测前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断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也是国际公认的监测糖尿病的“金标准”

空腹血糖监测的意义

1.反应基础胰岛素分泌情况  :空腹血糖可以间接反映在没有应激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机体自身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也就是反映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2.反应黎明现象 :由于人体内升糖激素,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在凌晨开始有规律地分泌增加,机体在为迎接新的一天的工作生活做准备,由于糖尿病患者糖调节能力降低而出现晨起血糖升高。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无低血糖的情况下,在黎明时分(3~9时)出现高血糖或者胰岛素需求量增加的情况,而高血糖的定义为空腹血糖值高于夜间血糖最低值至少1.11毫摩尔/升或者空腹胰岛素用量需求比夜间最低值增加20%。(数据来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3.用药方案评估 :空腹血糖还可体现降糖药的疗效,对于长期使用降糖药的患者来说,空腹血糖的良好控制有重要意义,如果降糖方案不合理,空腹血糖可能就会控制不好。

4.反映前一天晚餐状况:空腹血糖还会受前一天的晚餐的影响。如果患者平时测量的空腹血糖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是某一次空腹血糖值较高,那么您首先要考虑的是前一天晚上吃了什么食物,这些食物的能量摄入是否超标。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意义

1.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餐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能够控制好餐后血糖,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有研究表明,餐后2小时血糖每升高1 毫摩尔/升,死亡的威胁相当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升高7毫米汞柱。

    同样餐后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也有关系,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而且也会加速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进程。所以说糖尿病患者要加强餐后血糖监测,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那么糖尿病患者血糖究竟要控制在什么范围呢?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并发症较严重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升以内,尚可以接受,但对于中年以下及病情不重的患者,由于轻度的高血糖就对血压、心血管有不利影响。因此,要尽可能把餐后血糖控制在7.8毫摩/升以下,这也有利与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

2.发现餐后高血糖,很多人在体检中只查空腹血糖,如果空腹血糖正常,就觉得自己没有糖尿病。而实际上,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为空腹血糖高而餐后血糖正常;第二种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高;第三种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高。如果体检只查空腹血糖,那么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就会漏掉餐后高血糖。所以大家在日常体检中查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都要查。

3.反映进食及降糖药是否适宜:如果进食过多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那么餐后2小时血糖就会高,如果口服药服用剂量不足,餐后血糖2小时也会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餐后2小时血糖状况调节进食以及服药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意义

1评价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在我国,《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有严格质量控制,正常参考值在4.0%~6.0%的医院,HbA1c≥6.5%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值得一提的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个体化,如青中年糖化血红蛋白宜控制在6.5%以下,老年患者可放宽到7%以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当糖化血红蛋白在6.5%以下时,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如果大于9%,则意味着可能需要采取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

2.发现存在的问题。如果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如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

3. 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为8.2%,这表明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调整。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且比较平稳,那么每年至少应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者,应该每3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4.预测糖尿病并发症风险:血糖控制不好患者就容易出现并发症,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平均血糖,所以糖化血红蛋白与并发症之间也有直观联系。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合理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小于6.5%,糖化血红蛋白值是8%,对应的平均三个月血糖为10.2毫摩尔/升,表示血糖控制差,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并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此时需要加强血糖管理。及时就医,需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经常发生低血糖或者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数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变化了,同样需要调整降糖方案。同时,糖化血红蛋白还受红细胞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慢性肾衰竭、溶血性贫血等)时,所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反映不出真正的血糖水平。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