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陶溪川——工业遗产的“活化”样本

2023-05-10 14:56:27

“陶溪川”作为清华同衡耕耘多年的重点项目,已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方向的代表作。《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第1期,刊登了题为‘陶溪川:工业遗产的“活化”样本’的文章,现将原文分享至此,以飨读者。


内容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第1期

作者:李璇


“中国瓷都”景德镇,有着近两千年的制瓷史。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景德镇的匠人们,还一直依靠手工制作陶瓷。


1958年,景德镇第一家机械化生产的新型陶瓷企业宇宙瓷厂正式成立,引领着景德镇地区、乃至全国日用陶瓷行业迈向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作为出口瓷的主要生产厂家,宇宙瓷厂出口创汇成绩瞩目,被外商称作“中国景德镇皇家瓷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景德镇瓷器经历了改革的阵痛,整个行业陷入困境。以宇宙瓷厂为代表的“十大瓷厂”也相继关停,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曾经喧嚣热闹的厂区渐渐荒寂。


近年来,为保护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作,以宇宙瓷厂为核心启动区,用五年时间重塑“陶溪川”品牌,打造出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使之成为景德镇的新地标


2017年12月,景德镇国营宇宙瓷厂出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


如何保护与改造工业遗产?或许景德镇陶溪川可以提供一份答案。


修旧如旧,创新如新

宇宙瓷厂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以宇宙瓷厂为中心,东至为民瓷厂、西至陶瓷机械厂,形成了景德镇老城区的工业遗产片区,留下了见证过陶瓷工业发展历史的老厂房、窑炉,以及高达60米的烟囱。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曾说:“陶溪川的真实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如何妥善保护与利用这些陶瓷工业遗产,是项目组在作整体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作为此次改造项目的主持人兼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控人居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杰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每个年代最先进的陶瓷生产技术都在这些工厂里,所以从工业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先要对几十年来不同时期的技术发展脉络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在改造过程中,项目组保留了22栋老厂房、8.9万平方米的建筑以及166亩地的厂区,将宇宙瓷厂原有的烧炼车间改建为陶溪川工业遗产博物馆、美术馆,将原料车间变为陶艺体验空间。


秉承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建筑外墙砌筑和环境铺装中,设计使用了老建筑撤换下来的砖瓦,保证了材料的循环再利用。


项目组在建设博物馆时,增加了楼层,用古老的圆窑、上世纪60年代的煤烧隧道窑和90年代的汽烧隧道窑,串联起了展览的参观路线,显现出不同时期的陶瓷工业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援建时期未完工的原料漏斗,六十年来一直处于废弃状态,此次改造过程中通过增加电梯、空间分层的做法,将之变为独具特色的休闲空间,成为整个设计的亮点之一。


张杰还特别提到在园区内设计水池的用意。


“拉胚的过程需要水,所以水是陶瓷业非常重要的载体,过去这个厂北面山上的水是流下来的,后来没有了,水池的设计实际上是对过去地理环境的一个呼应。”张杰说道。


同时,园区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居民夏天晚上出去散步时,水池还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而从设计的现代感的角度考虑,水池能够反射出老厂区的面貌,这样就让实体景观有了一点超现实的味道。


2017年11月,陶溪川博物馆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中的“创新奖”,颁奖辞中提到,博物馆及综合设施的“新的设计不仅尊重原先工厂的形式和尺度,也创造了与著名陶瓷生产设备的全新对话方式”


在新与旧、历史与当代之间,陶溪川找到了平衡。

观众在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看展览


传承社区基因

、我国《无锡建议》等对工业遗产作出的界定。工业遗产既包括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


“很多老厂都有档案、年鉴,记录了我们的祖辈、父辈在国家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保留了非常多的感人故事和重要的记忆片断,这些都应该让公众知道。特别是‘90后’已经成长起来了,如果不向他们讲,他们就不能理解这些东西承载的价值,也就很难从情感上产生关联了。”张谨说。


在博物馆的建馆筹备过程中,为展现出景德镇老厂区多年来形成的社区文化、历史记忆,工作人员先后采访了各个年代的历史见证者和重大事件的经历者300多人,征集实物、资料千余份,采集职工信息25000多条。


收集上来的实物,除了工具、设备,更多的还是“小东西”:出入证、菜票、理发票、文化用品券、冷饮票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点点滴滴地见证着老厂区门类齐全的社会服务功能。


“以前很多博物馆都是讲大历史,但是我们希望能通过讲述‘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集体精神。”张杰说道。


除此之外,在张杰看来,修复老厂房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一次展现:“很多老房子的图纸都不是特别精准,材料也和当年不一样,在技术上也有差异,很多工人甚至都不会砌砖了,这一切都要共同研究、磨合,才能尽量达成满意的效果。”


例如,厂房屋顶过去是木制结构,但是“这个房子并不是文物,如果用木头修复,是通不过国家的消防规范的”,因此,张杰和团队使用了钢结构,“但是钢结构的排布方式、材料尺寸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传统结构的特色。”


对于修复老建筑,张杰提出了一点自己的考量:“国家其实应该建立一套新的适应老建筑的技术体系和标准、甚至是规范,比如修复老房子的建筑材料在价格、审计上应该如何计算,在消防安全上应有怎样的规定等。”


张谨也表示,在老建筑的修复中,如何解决修复材料与现代规范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是工业遗产在改造和再利用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老建筑肯定是历经好多年了,如果在修复设计时还要考虑怎样改动才能满足现代规范,在实操过程中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一块需要在实操的环节打通政策上的壁垒,要不然无法按照现在的标准使用它。”张谨说道。


织补城市,实现产业转型

在对景德镇老厂区进行改造之前,张杰曾主持过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与济南大明湖东扩工程,前者在整治保护后,成为中国第一个城市“社区生态博物馆”,后者则是国内有机结合古城文脉延续与泉湖生态改善的罕例。


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张杰提出了“织补城市”的理念,力图将遗产保护与发展融入城市的社会生活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大批瓷厂退出历史舞台,废弃的旧厂区让城市出现了许多功能“黑洞”,基础设施也趋于破碎化。


“景德镇这个城市是由陶瓷工业带起来的,过去老厂区周边有很多宿舍区供工人居住、生活,工厂关闭之后,这些生活空间也就随之荒芜了。我们的规划思路就是把对老厂区的改造更新纳入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借老厂区的复兴,带动整座城市的复兴。”张杰说道。


2016年,历经5年的改造工程,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正式对外开放,它的定位是成为“景漂”青年实现梦想的“青春地、生活地、创业地”


为扶持创业,由窑炉车间改造而成的“邑空间”,面向创业青年免费提供80多个展示铺位。所有来到景德镇发展的“景漂”青年,一旦通过陶溪川创业集市的“考核”,就能够带着自己的文创作品进驻“邑空间”。


现在,陶溪川已在故宫博物院运营起名为“御窑馆”的文创平台,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也开设了旗舰店,实现了陶溪川的品牌输出效应。


通过打造青年创业平台和创意孵化器,陶溪川渐渐形成了集创意、传统集市、线下商城、线上旗舰店为一体的“双创邑空间”。


另外,陶溪川还创立了贮藏艺术家的模式,通过成立国际工作室,吸引了5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外国艺术家来此驻场创作。


在张杰看来,这些“景漂”青年的到来,也拉动了景德镇当地配套设施的建立:“现在有了酒店、咖啡馆、工作室,逐渐形成了产业社区和城市服务的网络,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化升级,也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


活化工业遗产资源的最终目的,终究还是要以人为本,重塑城市人的美好生活。”张杰说道。


据悉,陶溪川二期建设已全面启动,预计投资138亿元,向周边辐射,涵盖教育培训、众创工坊、非遗中心、运动健身、酒店公寓、影院剧院、陶艺体验、精品住宅等众多版块,构筑包含1100亩凤凰山在内的2平方公里的大陶溪川。


未来的陶溪川将给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带来怎样的变化,值得期待。


文中头图为陶溪川工业遗产博物馆(张杰/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