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尿总蛋白检测的那一抹荧光黄

2023-05-10 14:56:27


患者王女士58岁。因“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模糊,无复视,视力下降”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既往诊断为糖尿病,予二甲双胍1/日口服,后未规律检测血糖。为了进一步诊治,进行了尿总蛋白定量等多项检查。


患者连续两次送检尿总蛋白定量,奇特的是两次结果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第二次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结果与第一次的相比,相对偏差高达500%,浓度偏差高达557.89%。而同时送检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结果则未见如此大的差异,甚至略有下降(-18.11%)(见表1)。

“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是什么?

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是指收集24小时内排出的所有尿液,测定尿量,并对尿液中蛋白质进行定量检测。24小时尿的留取方式是将晨起后第一次膀胱潴留的尿液排净弃去后,从第二次的尿液开始留取,同时记录第一次尿液的时间,直至第二天的同一时间(包括晨起后排出的膀胱潴留尿液),总计24个小时,所有的尿液都存放进一个容器里,混合均匀。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也可以通过一些分子量较小的物质。正常人每天尿中也存在少量蛋白质,一般为40-80mg/24小时,正常人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的参考范围为小于150mg/24小时。患某些疾病时,蛋白质漏出会增加,若结果超过限值,则认为其可能存在肾脏损伤。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可以精确地测出尿液中的蛋白量,帮助临床评估肾脏损伤的严重程度。


尽管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是否发生的可靠指标,但是,单凭一次的结果异常就判定受检者发生了肾病,是不准确的。在临床对肾病的发生做出确诊时,通常情况下,需要重复做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检查。存在三次及以上的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结果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才可以判定患者确实发生了肾脏病变。


“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差异原因分析


那么该患者连续两次的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结果怎么会差异如此之大呢?

我们分析发现了18日尿总蛋白检测反应曲线异常。标本性状呈现明显荧光黄色(正常尿液为浅黄色)(见图1

原来该患者由于糖尿病导致视网膜病变入院,在进行尿液检查前曾做过眼底血管造影术。目前最常用的眼底血管造影剂为荧光素钠,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93.5nm,在酸性条件下荧光特性会消失,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出现。我实验室尿液总蛋白检测试剂盒采用苄索氯铵作为表面活性剂,在碱性环境下与蛋白形成稳定均匀的浊度,苄索氯铵与尿液蛋白质反应物的吸收峰在505nm处。因此,荧光素钠的吸收波长与检测的吸收峰相接近,干扰了尿总蛋白的检测。


1月11日该患者再次复查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检测(见表2),结果恢复正常。鉴于荧光素钠一般在造影检查后2436小时内排出体外故建议此类患者可于眼底荧光造影检查36小时后留取尿液标本进行检测。

众所周知,药物干扰对于正确的检验结果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识别未知药物的干扰,发现异常的检验报告一直是对一线检验工作者的重大挑战。因此作为检验工作者,扎实的业务能力是保证检验报告出具准确的基础,对于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波动的相同检测项目结果,检验人员应警惕异常结果的出现,与临床医师及时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以确保更准确地发布结果。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ID:ZS-JYK)


声明:本微信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均为转载,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目的,仅用于分享,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谢谢!联系邮箱:ivdchina@ivdchina.com。


 点击标题查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建水产设备联盟